阿拉善盟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万历皇帝面对东林士族竟无可奈何,被迫做出让步(争国本事件)

网络整理 2022-04-14 最新信息

他们是饱读诗书,以明朝天下为己任的清官廉吏,代表他们在与阉党后宫势力集团的权力博弈中,几经沉浮,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是怎样的一群人,有着怎样的精神和气节?以清正廉洁著称的他们是如何因贪污受贿罪被残忍杀害的?阉党势力被铲除后,重新受到皇帝重用的后东林党人又为何没能挽救大明王朝崩盘的命运?

公元1593年明朝万历21年,万历皇帝想册立宠妃的儿子做太子,不料却遭到顾宪成等大臣的强烈反对。于是,围绕着立谁为太子的国本争夺战就此爆发,并持续15年之久。那么,立太子是不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顾宪成等大臣为什么敢于公开跟皇帝叫板?他们的底气在哪儿?有何法理依据?顾宪成因反对万历皇帝废长立幼,惨遭罢官,政治生命已经终结了,他通过兴办东林书院又如何成就了一批影响明朝政坛的东林党人?


万历皇帝面对东林士族竟无可奈何,被迫做出让步

我们先看一副对联,上联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下联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这副对联大家可能会耳熟能详,但是大家知道这幅对联是哪个团队创作的,他们为实现这幅对联的内容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吗?这里为大家讲述的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人群,大明东林党人。

提到东林党,熟悉这段历史的观众脑海中可能马上会蹦出个关键词清流。没错,用清流来称呼东林党那是再合适不过了。那什么是清流呢?提到清流啊,我们可能马上会联想到一个更通俗的词儿,清官儿。这个清流和清官呢是近义词,但不是同义词。对于清流,明末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里的解词比较到位。读书通大义,立志冠清流,说白了,这是一种人生观清流,就是要做读书君子。他们知书达理,是非分明,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绝不含糊,而且品德高尚。那么,大明东林党人就属于这样一组人群,而这样一组人群,无疑应该属于忠臣,贤者,好人。

可耐人寻味的是,这么一群公认的正人君子,为国家前途命运操碎了心,最后却落得个罪臣的下场,而不得善终。大明东林党人的传奇,可以用五场朝堂战争来概括。前四场他们大获全胜,第五场却惨遭失败,全军覆没。那么,就让我们围绕着这五场战争,揭开这段历史的一连串谜团。

先说催生东林党的第一场战争国本之争。那是公元1593年,大明王朝出大事儿。什么事儿呢?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危机,那就是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接班危机。这个大明臣子啊,知道这一届皇帝是谁,但不知道下届皇帝是谁。也就是说此时的大明王朝由皇帝为太子,那么此时大明王朝的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声名狼藉的万历皇帝朱翊钧。这一年呢,他执政已经超过了20年,早已到了该立太子的时候了,但是他却在这一年,过完年之后做出了一个反常的决定,正月,你只决定,但不立太子,而是将自己的三个儿子一并封了。这预示着一场皇帝接班人争夺战正式打响。

那么熟悉明朝历史,这个万历皇帝可能略知一二,因为他创造了两项大明皇帝的历史记录,第一个记录在位时间最长万历皇帝在位时间一共48年。这个在位时间呢,超过了明朝所有皇帝,他是大明王朝最长命的一位皇帝。那么第二个结果是什么呢?不上朝时间最长,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那么这个万历皇帝为什么不上朝呢?首先呢,和他的政治能力有些关系。我们知道万历皇帝刚即位时才十岁,是首辅张居正代为执政十年。那么张居正死后,20岁的万历皇帝当了名副其实的国家最高领导人,但是没干几年呢,他就干不动了,因为没张居正那个执政水平,所以就有些撂挑子,这是他长期不上班的一个原因。

而除此之外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跟下面将要打响的这场接班人战有一定的关系了。那么当时皇帝接班人有几个候选人呢?主要是有三个,就是万历皇帝准备一并封王的三个儿子,长子朱常洛,三子朱常洵和五子朱昌浩。他们分别是由万历皇帝的三个妃子所生,朱常洛是王公妃所生,朱常洵是郑贵妃所生,朱长浩是周敦妃所生。这三个人当中五子朱昌浩因为年龄小,当时才两岁,胜出的可能性很小,是个陪衬。争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长子朱常洛,三子朱常洵身上。

提到皇帝接班我们知道中国封建王朝有个一以贯之的皇帝接班制度,第一大是这个嫡长制啊,简单解释就八个字,有嫡力嫡,无嫡,立长。也就是说,皇帝是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嫡长子为皇位第一合法继承人。那么如果皇后没生儿子呢?就要自然排序到其他女人,其他妃子为皇帝所生的第一个儿子,皇长子接班。我们知道啊,这个万历皇帝他的皇后没有生儿子,那么按照嫡长制自然排序呢?朱常洛呀,无疑应该排在第一顺位,他是万历皇帝的大儿子,但是万历皇帝却不喜欢这个大儿子,为什么不喜欢这个大儿子呢?因为朱常洛是万历皇帝与一位宫女偷情的结果。这个宫女姓王,他就是朱常洛的生母,后来的王公妃,当时叫王公女。这个万历皇帝虽然与王宫女偷了情,但也为万历皇帝生了儿子,后来也被万历皇帝封了妃。但是万历皇帝啊,却始终不喜欢他。

为什么不喜欢他呢?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嫌他的出身卑微,这个王公妃啊,当时就是太后的一个内侍宫女,相当于一个傻丫头。第二个原因呢,万历皇帝嫌他年龄偏大,长相不太好看,想必万历皇帝与他偷情也是一时冲动,因为不喜欢王妃,所以他对王公妃所生的这个儿子朱常洛也始终喜欢不起来。那么万历皇帝喜欢妃子哪个儿子呢?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万历皇帝偏爱郑贵妃。

这个郑贵妃啊,是小家碧玉型女人,她在万历皇帝面前特别善于撒娇耍脾气,非常任性,而这种做派和一般女人在皇帝面前那个唯唯诺诺的不一样,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差强烈,万历皇帝就感到很新鲜,很刺激,这个野蛮女友不一般,于是就与郑贵妃陷入了一场昏天黑地的热恋。而这个郑贵妃呢,也没白受皇帝的宠啊,为万历皇帝生下了一个儿子,三子朱常洵,这个就是个大胖小虎头虎脑,很招人喜欢,万历皇帝很喜欢他,老三长得富态,有帝王相,所以他就有意把皇位传给老三,废长立幼。

这样就回到我开头所讲的接班人危机的爆发点了。万历21年,即公元1593年正月,万历皇帝命令内阁一并把皇长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和皇五子朱常浩一并封王,日后再择其善者为太子。他的意图很明显,大儿子不是唯一的候选人,三个孩子都有机会,以后择优录取。三选一再确定接班人本该是立太子的时候,万历皇帝却将皇长子和另外两个小儿子一并封王。由于他对皇三子朱常洵的喜爱溢于言表,这让人们看到了他废长立幼的明显意图。

那么,作为皇长子的朱常洛该怎么办?一方是大权在握的当今皇帝,一方是未来正统的皇帝继承人。大臣们基于自身利益和前途的考虑进行选班站队,保皇派与立长派激烈交锋。于是一场旷日持久地争立太子的国本之争拉开了帷幕。其实我们知道他这样做呀,主要是想把接班人的位置,留给爱妃之子三子朱常洵,这下子就点燃了朝堂的火药桶了,这皇家内室还没怎么样呢,宫外的大臣先炸了锅了。尤其是那些言官反响强烈,在奉行封建纲常的嫡长制度上,他们是不折不扣,毫不含糊。因为古语有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所以明朝啊,这些大臣们就把立太子视为争国本,为此就是搭上性命也在所不惜。

中国本身大臣主要分成两派,一是保皇派,二是立长派。这个保皇派大臣和万历皇帝站到了一起,认为皇帝立不立太子,立谁为太子,那是皇帝的家务事,应该由皇帝个人做主就行了,大臣就别掺和了。而立长派的大臣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立太子不是皇帝的家事,而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废长利幼有违封建礼法,万万使不得。那么万历皇帝呢?对跟自己唱反调的这些立长派大臣呢?非常反感,严厉打击,将他们的头头儿赶出内阁,驱除朝堂。但是立长派大臣不为所动,尤其是其中一个大臣,顶风而上,直接向保皇的内阁发起挑战。

是谁呢?他就是东林党的创始人,大名鼎鼎的顾宪成。那么顾宪成为什么敢冒着被严惩的风险,向保皇内阁乃至皇帝发起挑战呢?咱们先来认识一下顾宪成这个人物。顾宪成,号泾阳,无锡人。他是晚明一个著名的清流人物,以个性操守闻名于世。这个人呢,从来不趋炎附势,不溜须拍马,不会搞这一套。据明史,顾宪成传记载,顾宪成在入朝为官时啊,是首辅大臣张居正执政,权倾朝野,所以群臣呐,都巴结张居正。而顾宪成呢,偏偏与张居正拉开距离,不去巴结他。

有一次啊,张居正首辅大人病了,大家都去探视,顾宪成不去,有的大臣看见顾宪成没有去,担心日后啊,他会遭到张居正的报复,所以在探视名单上啊,就好心的替顾宪成签上了他的名字。那么顾宪成得知之后呢,毫不领情,特意跑过去把名单抢过来,用力划掉自己的名字。我没来过,没看过张居正,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在正国本前后,顾宪成担任的是一个教职,吏部文选司郎中,这个吏部啊,就相当于组织部,文选司是专门负责任命文职干部的,人事厅顾宪成在这个岗位上提拔了很多他认为是君子的道德模范官员。

这些官员呢,后来大多成了顾宪成的拥趸。皇帝要废长,利用顾宪成坚决反对,并把矛头啊对准了保皇派头子,内阁首辅大臣王锡爵说,王锡爵你一味迁就皇帝,不敢主持公正,王锡爵他也不是好惹的,也不甘示弱。二人于是展开了一场著名的辩论。他说现在政府要做的事儿,有些人推动社会舆论必然唱反调,那么顾宪成反唇相讥,吾见天下之是非,庙堂必欲反之。而吴建成说,确实很奇怪呀,为什么社会舆论,老百姓希望政府做的事,政府必然要反过来做呢?对顾宪成这种较真儿认死理儿的大臣呢?这万历皇帝非常反感。


万历皇帝面对东林士族竟无可奈何,被迫做出让步

万历22年,国本之争,让顾宪成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开除公职,赶回老家。正国本断了顾宪成的仕途,但却成就了他的梦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名扬四海的东林党即将在他的手中诞生。回到老家无锡之后啊,顾宪成不甘寂寞,是他放不下证据,于是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筹建书院,这就是名垂后世的东林。那么,这个书院东林二字是什么寓意呢?据东林书院前记记载,顾宪成这个东林书院选的是一块儿历史旧址,那是明代著名理学家杨时的讲学之地,原来就有这个名,取自江西庐山东林寺。东林寺是佛家净土法门,那杨时当时以此为书院命名,寓意就是要创造人间思想净土。顾宪成就沿用了东林这个名字,并且创造性地发挥,写了一副对联。这就是我在开头所讲的那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高悬于东林书院门栏,成为办院宗旨。

就这样一个晚明读书人的读书圣地,影响社会舆情和政治走向的东林书院就此诞生了。因国本之争被罢官的顾宪成不得不远离朝堂,但通过筹办东林书院,为何让他不仅没有远离政治,甚至还成了社会舆论的焦点人物?东林书院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他又是如何持续影响的一批在朝官员,从而形成历史上著名的东林党人呢?那么,东林书院到底是干什么的呢?从形式上来讲啊,它和一般的书院也没什么不同,就是四个字聚众讲学。但是实际内容啊,却大不同啊。不同于一般的学堂和书院,因为他们所讲的内容不限于学术,多涉及实证,用当时史书上的话来说,就是讽议朝政,臧品人物,主要就是来评价国家政策的是是非非,政治人物做得好与坏,东林书院请的主讲嘉宾呢,大多都是在官场中,不是被排挤就是被边缘化的官员,所以这些人呐,对这个时事政治,他看得非常准,也敢于大胆讲话,这种讲风呢,就吸引了很多听众。

顾宪成是个天生的精神领袖,因为创办了东林书院,被人尊称为东林先生。东林先生主张知识分子要回归儒家正统,敢于直面现实,干预政治,关注民生。在东林先生和主讲嘉宾的感召下呀,东林书院人气爆棚,集结了朝野众多清流人士,元老级的有邹元标,赵南星,高攀龙,后起之秀有杨涟,左光斗等等。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追求一种道德的力量,挽救暮气沉沉的大明王朝。因为他们不是师出东林书院就是东林先生的拥趸。此后有人就以东林党称呼他们。

顾宪成被免官后,好多真佛本的立党派大臣一边继续死谏皇帝,一边加入了东林系顽强战斗。国本战到了相持阶段,万历皇帝的意志开始崩溃了,这帮大臣真是太难缠了,打死也要争啊。于是改变策略,对正国本的大臣由打改为皇帝罢工不上朝了。国本之争从万历14年开政,一直争到万历29年,前后长达15年之久。万历29年十月,皇帝的亲妈李太后出场,他和万历皇帝做了一次围炉夜话,为这场国本之争一锤定音。

太子迟迟未册立,太后问故帝曰彼都人子也。太后大怒曰而亦都人子帝惶恐,伏地不敢起。这个老太后啊,见大明王朝迟迟不立接班人,于是就把万历皇帝叫来问为什么呢?你为什么不立接班人呢?是不是不想立常洛为太子?万历皇帝默认了。那么老太后就问了,为什么呢?万历皇帝说她是都人生的孩子。什么是都人呢?就是指宫女,她是宫女所生,出身卑微。李太后听后勃然大怒,小子,别忘了你也是宫女所生。万历皇帝一听这话,想起老妈的出身了,她在为了隆庆皇帝宠幸之前也是丫鬟宫女啊,是慢慢熬到皇后这个位置,他最恨狗眼看人低了,于是吓得伏地不敢起呀。

那么万历皇帝无奈最终妥协了。公元1601年,即万历29年十月,大明皇宫举行了隆重的立储仪式,万历皇帝正式封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至此前后长达15年之久的这场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终于落下了帷幕。我们小结这场朝堂战争,共有中央及地方官员300多人参战,先后有四名首府,十名尚书被逼退,100多人被罢官,解职,发配。他产生的重要结果,不仅是确立了大明皇帝的接班人,而且还催生了晚明政坛最重要的一个流派东林党。

对于冬令大臣在这场国本之中的表现呢?史学家评价不一。有人盛赞东林人的气节,敢于坚持原则,是忠臣之举,也有人认为他们有私心争国本,那不仅是表明对组织的忠诚,更是为了成为护法大臣而受到下界皇帝的器重。这两点均不排除。同时要补充一句,气节固然可贵,但守城却未必是福。以为根红苗正的皇储就天然英明这个想法,危险而天真,接下来事态的发展就会马上验证,赢得了国本之争的人总体心情他并不轻松,虽然他们支持的这个皇长子朱常洛被确立为王储,但太子职位并不稳固。

因为万历老皇帝,是迫于无奈才让这个大儿子做接班人的,对于朱常洛这个大儿子,他是真的喜欢不起来,而宠妃郑贵妃呢,看着朱常洛更比较懂咋看咋不如自己家的那个大胖小子朱常洵。所以啊,另立太子的可能性啊,还是随时存在的。谢谢观看。

Tags:明神宗   明朝   明光宗   朱常洵   我在宫里做厨师   张居正   顾宪成   郑贵妃   中国历史   顾炎武   读书   政治   国创上头条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