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湖南的这次改革,影响了中国的千年进程!

网络整理 2019-05-22 最新信息

赵匡胤在湖南推行的第一项行政改革叫取消支郡,设置直辖州。支郡是节度使的辖州。控制的支郡越多,节度使的权势越大。按照惯例,宋朝吞并湖南,应该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设立多个节度使。当年南唐攻灭南楚时,就是这样处置的。

然而,赵匡胤并未在湖南设立节度使,原本应该成为节度使支郡的州则直隶中央。这也并非无例可循,五代时期即有先例。更何况,节度使的辖区从来就不是一级正式的地方行政单位,那不过是朝廷对分裂这一既成事实的默认。如今,赵匡胤不再默认这个事实,改变已经不可逆转地开始了。

自从湖南成功取消了支郡,新征服的州直属朝廷便成为大宋的惯例,这对宋朝重塑中央集权意义重大。因为随着对外兼并战争的全面展开,宋军征服的土地越多,朝廷直辖的州也就越多。而节度使的地盘不能扩张,只能在日益强大的朝廷威压下,渐渐枯萎。到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所有节度使的支郡均被取消,困扰中央政府近两百年的藩镇割据问题终于得到彻底解决。

湖南政改的第二项措施是朝官知州。州的行政长官本来是刺史,理论上由朝廷任免。但由于节度使割据地方,一些支郡的州刺史实际是由节度使任免的;即便是由朝廷任命的刺史,慑于节度使的淫威,往往对藩镇侵政不闻不问。节度使通过对刺史的控制,在辖区内发号施令,割据一方。

湖南的这次改革,影响了中国的千年进程!

赵匡胤

赵匡胤既然取消了支郡,改革直辖州的行政长官也就成了配套举措。虽然名义上,刺史仍然是直辖州的正式长官,但已经不到地方赴任,或者根本就不授予人;而改派知某州军州事(简称知州)的差遣官,实际到地方主持州务。

从唐朝开始,官职发生了重大变革。许多官职仅仅用来区别品级高低、俸禄多少、官员资格等,成为虚衔,没有实际掌管的事务;而真正主管事务的官员,则另行委派,称为差遣。

知州作为一种朝廷委派到地方的差遣官,最早始于唐代宗时,五代时期日渐流行,但其制度还非常不成熟,难以担当整肃地方、重塑集权的重任。

赵匡胤改良后的知州则完全不同。这些知州不仅由朝廷正式委派,而且均由文职朝官担任。他们是隶属于中央的官员,而非地方官;他们直接受朝廷领导,而不受地方节制。赵匡胤在湖南的政治改革,并非止于一隅,而是要为日后在全国推行做准备。如果他仍然任命刺史作为州长官,那么这种“湖南模式”就根本无法对北方的政局产生半点影响,因为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刺史就是节度使的属官。

现在不同了,无论是实际上还是名义上,知州与节度使都两不相干。待到时机成熟,赵匡胤便可以在北方通过分割支郡、设置直辖州,特别是任免知州的方式,逐渐削弱、架空节度使,最终完成削藩集权的大业。

湖南的这次改革,影响了中国的千年进程!

现代的湖南省地形图

此外,以朝官为知州,也大大增加了知州的权威。这样,他们不仅在处理地方事务时,脖子更硬;在面对节度使时,腰板也更直,也就敢于与节度使分庭抗礼,分藩镇之权。这些朝官又都是文官,比起当时的武将,具有文化知识的他们也更懂得忠义,造反的概率大大降低;他们没有自己的军队,甚至与武将、士兵互相看不顺眼,也就缺乏在地方进行军事割据的基础;而他们长期处理政务,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对地方的治理水平显然又高于武人。所以,以朝官为知州,皇帝、朝廷、百姓皆受益。

对于大宋第一批知州的人选,赵匡胤也煞费苦心。他以户部侍郎吕余庆权知潭州,给事中李昉权知衡州,枢密直学士、户部侍郎薛居正权知朗州。这些都是腹有诗书、办事干练的有识文士。

不过,这些知州的差遣前都有一个“权”字,有“代理”“临时”之意。本来,新官初任,先以代理的身份“实习”一段时间,合格后再转正,这种地方官员任职的传统方式至迟起自秦汉。然而,在赵匡胤这里,“权”还有了新的意义。一个“权”字,似乎暗示地方官都是临时差遣,提醒他们不要有盘踞地方的非分之想;又似乎在向天下藩镇表明:朕设知州,只是权宜之计,是一个临时官职,并没有常设的意图,以此来安抚北方的节度使们,避免恐慌。

湖南政改的第三项措施,是创设通判。为防止知州成为新一轮土皇帝,赵匡胤在知州之外,又设通判。这是一种比较蹩脚的官职。论官位,它在知州之下,似乎是一州的二把手;论职权,他不仅与知州同理一州之政,而且有对知州的监视之权,俗称“监州”。通判与知州互相制约,难以一支独大。第一位有史记载的通判是刑部郎中贾玭,他的儿子是宋初著名神童贾黄中。

由于湖南是一片没有藩镇割据的“净土”,因此,赵匡胤的三大改革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力,迅速在湖南展开。通过改革,朝廷权力延伸至地方乃至基层,并为今后的政权结构搭好了新架子,节度使赖以割据的政权基础正在走向分崩离析。就像杯酒释兵权一样,湖南政改是赵匡胤逼军人和平退出政治的另一种方式,它们为大宋的改革共同定下了一个基调——循序渐进,温和稳定。

湖南的这次改革,影响了中国的千年进程!

北宋地形图

但也许就是因为改革的基调太温和,赵匡胤在后世受到了一些人的非议,以至于很多人根本意识不到,他所开启的是一场关系中国今后八百年命运的改革。

其实,五代时期,想一步到位的改革比比皆是。比如后梁梁太祖朱温急于削藩,就曾在建国不久后,强行采取分镇(肢解藩镇)、移镇(调换节度使)的手段,结果逼出了许多乱子。尽管靠着武力,朱温将这些乱子悉数平定,但也因此消耗了大量国力后梁后唐。善于从前人教训中吸取经验的赵匡胤,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改革是谋与略的结合,它既需要胸怀大略,需要“顶层设计”,保证改革的宏观方向;又需要腹有良谋,需要“基层设计”,保证措施切实可行地推行下去。“释兵权”是略,“杯酒”是谋;湖南政改是略,温和稳定是谋。大宋立国三年,一个以四两之轻拨千斤之重的改革家形象,在万岁殿中,日渐清晰了。

湖南试验田里的三项政改措施茁壮成长,更加坚定了赵匡胤到北方推广新政策的信心与决心。在北方的藩镇里,他也有一块堪比湖南的试验田,那就是符彦卿的辖地——天雄军。但赵匡胤怎么也想不到,“符彦卿”三个字,竟然在朝廷里激起了轩然大波。

本文作者:老邪讲史(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3524163069477379/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湖南   赵匡胤   北宋   宋朝   唐朝   唐代宗   大业   政治   文化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