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谈迁和《国榷》的情缘:矢志不挠著明代史书,终成私人编史的绝唱

网络整理 2019-05-31 最新信息
谈迁和《国榷》的情缘:矢志不挠著明代史书,终成私人编史的绝唱

对于史料的记载,向来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

中国可能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有“信史”的国家,历朝历代,对于史料记载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让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哪怕是类似于魏晋南北朝和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各个国家的当权者也在忙于争霸的间隙,编制自己的国史。在绝大多数封建统治者看来,编国史是证明自己的正统身份的有力证据,而更多的人也渴望通过正史的记录,让自己青史留名。

浩如烟海的史料书籍,让中国的历史变得清晰明了,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宝藏,也正是这些书籍史料,让中国的文明源远流长,直到如今。

除了官方编撰史书以外,私人编纂史书的风气也可以说是蔚为大观,西汉的史学家司马迁,也为私人编撰史书开了一个好头,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的成功,让很多人编撰史书的热情日益高涨,于是,除了官方正史以外,大量民间编撰的史书,以及稗官野史也弥补了官方史书的空白,更涌现出像是司马迁一样的史学大家,将民间史书编撰推向一个新的境界。而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一位民间编纂史书的大家,谈迁。

谈迁和《国榷》的情缘:矢志不挠著明代史书,终成私人编史的绝唱

司马迁剧照

如果说司马迁是开创私人编纂史书的先河,那么这个叫谈迁的人,大概可以算是私人编纂史书的绝唱。他是江南海宁人,出生于万历二十二年,万历年间是明朝最奇葩的一个阶段,万历皇帝创造了一个长达二十八年不上朝的记录,也创造了万历三大征的壮举。用《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的说法就是:这是一个几乎无政府的时期,皇帝懒得管,地方官员也懒得管,整个国家在急速衰落的同时,国家渐渐变得松散,北方和江南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就是在这个时期的江南出现了。而政府的管控,显得相当脆弱。

江南的富庶让江南士子们纸醉金迷,他们听歌、看戏,哪怕北方打的天翻地覆,只要不波及江南,就不是什么大问题。谈迁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内出生,出奇繁荣的江南文化,让年轻的谈迁一直受到各种文化的熏陶,也让谈迁成为江南众多才子之一。但很明显,谈迁虽然很有才华,但在江南这个地方,因为有才的人太多了,对于这样一个人,他几乎没有散发出什么光彩。

当谈迁想要为国家出一份力的时候,可以看作是生不逢时。那时候,北方已经混乱不堪,再加上党争不断,国家机器陷入近乎瘫痪状态。看着明王朝渐渐走向堕落的深渊,谈迁感觉到有心无力,他开始尝试做一些什么。于是,他选择了编撰史书。这一年,是天启元年,他只有二十七岁。

谈迁和《国榷》的情缘:矢志不挠著明代史书,终成私人编史的绝唱

谈迁画像

对于谈迁的选择,一部分源于他的学问和兴趣,长达二十多年的求学生涯中,他除了读书学习,还兼任一些抄书员,乡村教师一类的角色,勉强可以糊口,在博览群书之后,谈迁发现他对史书异常感兴趣。兴趣是人最大的老师,但这只是一部分原因。另一部分原因,是他对明王朝深深的爱。这种爱,让他对现状产生不满。

史之所凭者,实录耳。实录见其表,其在里者,已不可见。况革除之事,杨文贞未免失实;泰陵之盛,焦泌阳又多丑正;神、熹之载笔者,皆逆奄之舍人。至於思陵十七年之忧勤惕厉,而太史遯荒,皇宬烈焰,国灭而史亦随灭,普天心痛,莫甚於此!

这是谈迁的内心独白,除了兴趣以外,他对于实录所载的史料并不满意,他认为实录中的史料,存在很多不客观的内容,甚至很多编纂实录的人,水平很差,不足以让史料流传世间。而到了崇祯年间,天下大乱,国家根本没有时间去编撰史书,谈迁已经感觉到国家即将走向灭亡,而谈迁最害怕的不是国家灭亡,而是“国灭史亦随灭”的悲剧。

史料记载,谈迁从二十七岁开始,用了二十年编撰《国榷》,先后六易其稿,只为了能让一部史书流传下来。而谈迁编撰史书的艰难,也超过了司马迁时代。因为司马迁处于天下安定之时,而谈迁所处时代,整个明王朝即将土崩瓦解,清军已经入主中原,南明小朝廷正在垂死挣扎。

谈迁和《国榷》的情缘:矢志不挠著明代史书,终成私人编史的绝唱

清军剧照

在后世,我们一直在赞颂史可法、李定国、郑成功一类的抗清名将,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谈迁却洞若观火,他看到的,并不是南明王朝抗击清军的勇气和决心,他看到的只是一堆散沙而已。

面对弘光朝廷高弘图的拉拢,谈迁并不高兴,因为他发现南明内部相互倾轧,每个人都想要拥立皇帝,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一个皇帝被抓了,就另立一个皇帝,新皇帝即位,又是一次残酷倾轧。南明小朝廷根本没有想要恢复明朝社稷,只是为了争权夺势而已,于是,他只留下一句话“余岂以国家之不幸博一官耶?”然后,愤然隐居。

失去了本来唾手可得的官职,谈迁越来越贫困,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除了编撰史书以外,他已经别无所求。历史又跟谈迁开了一个玩笑,或许是因为想要“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他五十多岁的时候,他的《国榷》终于大功告成,但历史上奇葩的盗窃案落到谈迁的头上。他的书稿,丢了。

一些说法是,谈迁太过珍惜自己的书稿,虽然家里一贫如洗,却把自己书稿珍藏在箱子里,让小偷误以为那是什么值钱货,于是,连箱子一块抱走了。另一种说法是,一些不学无术的人觊觎谈迁的书稿,已经关注多年,直到谈迁成书,这才动手。

不管历史上,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场失窃案的发生,谈迁的《国榷》书稿,真的丢了。

谈迁第一时间,想到了死,然后,又不能死。因为他需要为后世留下一部史书,让后世了解这段历史。越是这种乱世,流传史料就越发重要。于是,他再次振作起来,虽然书稿丢了,但他肚里的学问还在,大量资料还可以找到,而谈迁重新振作起来,用了四年时间,再次成书。于是,一部名叫《国榷》的史书,横空出世。

谈迁和《国榷》的情缘:矢志不挠著明代史书,终成私人编史的绝唱

《国榷》为记载明朝历史的私家编修编年体史书

大功告已经大功告成的谈迁,却并没有停止,因为以一个史学家的严谨,他需要更多的史料。六十岁的谈迁,化身江左遗民,访问那些明王朝的遗老,不断完善自己的《国榷》。谈迁死后,他的书稿以手抄本形式传播,其中出现了不少遗失,直到近代海宁人张宗祥努力整理收集,才形成了现在的一百零八卷的《国榷》。

结语

什么叫史学,史学是一个民族的根,没有历史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不尊重自己国家历史的国家,是无法长远的。从司马迁到谈迁,时间跨越了近两千年。而比司马迁更早的时代,那些可敬的史官们,已经把史料的流传,作为毕生的追求: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左传》的记载已经证明了很多。许多西方人不明白,为什么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甚至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都已经断层,而中国的文化,一直持续了几千年,没有断绝。西方人当然不明白,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有多少人,为了这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付出怎样的心血。

参考资料:

《左传》

《清史稿》

《明实录》

本文作者:小小嬴政(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6575567757574660/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谈迁   明朝   司马迁   南明   明神宗   历史   李定国   明朝那些事儿   西汉   春秋时期   当年明月   史可法   郑成功   文化   历史学   二十二   读书   春秋战国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