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改革者大都没有好下场

网络整理 2019-05-22 最新信息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改革者大都没有好下场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自从春秋战国以来,列国诸侯相继变革,比如秦国的商鞅变法,楚国饿吴起变法,以至于后来北宋的王安石变法,不论结果是非成功,但是这些改革者都没有什么好下场。那么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呢?具体情况,且看书法家赵富忠细细道来。

首先,以儒家为代表的正统思想,一般都不支持改革。

按道理来说,中国的儒家向来都是不喜欢改革,孔子不是说,“克己复礼”,而且后来我们也看到他的门人弟子都赞美“子不语怪力乱神”,那就是不合常理的东西,他们一般都会“非礼勿言,非礼勿听”!这样的指导思想,孔家的后世门人自然不愿意去搞什么改革了。

我们都知道儒家的孔孟在古代历史上的地位,那是无人可及。他们既然都不主张改革,后世的那些徒子徒孙,自然也就“讳莫如深”。而对于那些喜欢搞改革的人,自然要“同仇敌忾”,比如,翻开历史我们就能看到王叔文改革的“八司马事件”以及戊戌变法后,人们对于康有为的种种诅咒。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改革者大都没有好下场


儒家思想尚且如此,其他什么的道家和佛家就更不用说。因为他们喜欢清静无为,或者空虚寂寞,压根不会管理人世间的俗事,更不会倡言改革了。

其次,能读得起书的大都是既得利益者,不愿意改革。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自古以来那些读得起书的人家,一般都是既得利益者,而且科举制度是这部分人的利益保障。因为穷人读不起书,也没有多少发言权,逼急了才会揭竿而起,根本不需要什么改革了。故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所谓的几世书香门第里面出来的人,自然也是坚持认为自己走过的老路,社会发展的道路,都是没有什么大问题,何谈改革!谁要是倡言改革,那岂不是要改变他们的既得利益,故而相当一大部分的读书人,对于改革没有兴趣,甚至反对改革。因为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必然会损害他们的切身利益。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旧贵族,肯定大多数人都饱读诗书,但是改革以后,以军功决定升迁和待遇,他们肯定吃亏,不愿意接受。这样一来自然和那些改革者矛盾重重,一旦时机到来便会伺机报复。就是王安石利国利民的改革措施,却得到王公贵族、大官僚们的强烈反对,因为他们的利益受损,至于中下层人民群众的呼声,谁能听得见!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改革者大都没有好下场


最后,社会趋于稳定,阶层流动就会减弱,社会就会日渐腐朽。

长久的和平稳定,使得一定的阶层逐渐固定下来,懂得如何利用规则,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其他阶层自然也难取得突破,故而人们便会安于现状,那么这样的社会便会日渐桎梏,趋于腐朽。面对一个腐朽的社会,遇到一两个改革者,如同一两根栋梁支撑一座快要崩塌的房子,试问又如何能够经得住呢?因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改革必然会受到各方面的碾压和攻击,没有足够的智谋和能力,如何能够完成自己的使命?所以,翻开历史,我们能够看到一两个有名的改革者,但是结局都很悲惨。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改革者大都没有好下场

赵富忠书法

本文作者:赵富忠笔名破石(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3755975741997575/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历史   中国历史   儒家   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   孔子   北宋   王安石   子不语   书法   康有为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