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商鞅变法(法家)

网络整理 2019-05-04 最新信息

商鞅卫国君的后裔,因在河西之战立功封于商,故号商君,称商鞅。商鞅年轻时喜刑名法之术,受李悝、吴起的影响极大,师从尸佼学习杂家。欲奉魏国君不得其用,遂弃魏奔秦,其四见秦孝公传为历史佳话。

秦国变法经历了有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非常明确的目标。秦孝公主持的变法辩论大会,完成了变法思想的舆论铺垫。商鞅的《垦草令》为变法拉开序幕,可谓是两次变法前的热身活动。第一次变法以“秦律”确立了政治、经济为军事助力的政策。其军功爵位制取代贵族世袭制,从而废止世卿世禄制;农本商未、小家庭制的经济格局,扩大了秦国赋税,也扩大了兵源。第二次变法深化了“秦律”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强大作用。其开阡陌封疆,确立土地私有制,推行县制,是对贵族深度的清洗;编订户口,执行分户令,按户按人征收军赋,是对小家庭制的深化。

商鞅变法(法家)

商鞅变法的思想,在舆论先导的辩论赛上,展现得淋漓尽致。秦国旧贵族的代表甘龙、杜挚等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他们对变法持反对态度。商鞅则以历史演进的思想驳斥道“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辩论赛上商鞅舌战群雄,表现极佳,最终主持人秦孝公举起商鞅胜出的牌子,秦国的变法便在秦孝公手里展开。商鞅提出的“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简称为“不法古、不循礼”的主张得到秦孝公的高度赞赏,成为秦国变法的最高政治原则。

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建立起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其措施分为两途,一是确立君主绝对权力上,商鞅的举措包含:统一法治思想,废除贵族世袭制,澄清吏治,实现了政治与军事的结合。二是为了强大军事,商鞅建立起农本商未的经济制度,扩大人口的政策,奠定了强大军事的经济基础和兵源,实现了农业、人口与军事的结合。其变法的这些的具本措施,在历史上一直是褒贬不一,此自当是后话。

商鞅变法(法家)

拉开变法序幕的《垦草令》,不仅加重贵族的赋税,还限制了诸多福利。规定除嫡长子外,庶子必须服徭役。贵族、官吏不得雇请佣人迫使亲自劳动。让旧有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按农民收入粮食的数量统一征收田租,此是削弱贵族、官吏特权的开始。第一次变法的“秦律”中,二十等爵制,明令军法奖励军功,以军功爵位制取代世袭制,又是针对旧有贵族的举措。第二次变法推行的县制,是取代贵族封地治理权的,此与李悝的封国之君只食封国之禄,不享封国治理权类似。还有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从政治上深入瓦解了旧贵族。商鞅对贵族权力的痛抑,初步完成了秦国政治上的君主集权制。

同时,商鞅大力整饬吏治,第一次变法时“燔(焚烧)诗书而明法令”,树立起君主权力的思想统一标准为秦律。商鞅认为铲除仁义和平善良孝悌等旧礼,国家才会强盛。他说“国贫而务战,毒输于敌,无六虱,必强。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 其所说的“六虱”就是指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和平。第二次变法时“塞私门之请”,纠吏治的不正之风,使吏治浊而致清,保证官吏廉洁奉公,此与吴起的杜绝权门请托之风相同。其统一度量衡的制度,超出了前法家人物,此为君主集权打通了一新的通道。“一强一弱”的军事思想,君主集权制的建立,秦国完成了政治与军事的结合。

以上是商鞅“不法古,不循礼”变法的一途,都是针对贵族和吏治的具体举措。在君王集权的具体措施上,除与前法家人物废止世袭一样,还其独特的土地制度、度量衡的统一制度,为君主集权理出了新的路子。

当然,变法需要审明法令,此与君主集权相辅想成。商鞅在明法上采用吴起的作法,“立木为信”的典故是此证,商鞅在执法中坚决贯彻了法家不避权贵,刑上大夫的主张,此为他日后遭杀身埋下了祸患。

商鞅变法(法家)

商鞅变法的另一途是,农业与军事并重,体现在重农抑商的政策上。农业作为当时经济命脉,也是政治赖以生存的基础。《垦草令》制定的重农开荒办法,刺激了农业发展。其中禁止农民购买粮食,迫使农民只能专心务农。为抑制商业发展,倒逼各行各业的人从事农业,增加农民数量。规定商人不得买卖粮,加重经营的商品税 ,商人的奴仆必须服役,禁止百姓经营旅店、客舍。同时,减少影响农业生产的娱乐业;遏制秦国重文鄙农的风气;裁减官吏的从属人员,减少官吏扰农等。

商鞅为确立全农经济格局。他在第一次变法中规定,奖励垦荒,对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和赋税,强制推行小家庭制等。第二次变法开阡陌封疆,破除了井田制,扩大了土地面积。编订户口,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执行分户令,开始按户按人征收军赋,是对小家庭政策的深化。不仅有利于税收,也有利于人口和农业的发展。一方面可扩大了赋税,为秦国经济奠定基石。一方面可扩大了兵役来源,为秦国军事壮大坚实基础。此于农业、人口与军事结合的思想来讲,有利于秦国的军事发展。事实证明,秦国正是因此而强大起来。

商鞅变法被后人所病垢的地方,正是出在与农业相连的农民。商鞅与前法家人物不同之处还有,他明确了人的本性是趋利畏罪的。所以,商鞅认为只要重刑厚赏,就可以治理好人民,使国家安定。以此为治民原则,商鞅制定了严酷的刑法和重赏立信的法律。同时,商鞅还认为国家要强大,必须使用弱民、愚民的政策。他说:“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因此,商鞅在历史留下了刻薄少恩的形象。

商鞅变法(法家)

商鞅在《垦草令》中规定隔绝农民与知识的接触,强迫农民心如止农,使农民愚守于耕种。第一次变法时颁布的“秦律”,本是从《法经》而来,但增加连坐之法,轻罪用重刑等。商鞅认为让老百姓只做国家让他们做的事,国家才会实现大治。所以,他规定百姓要互相监视互相告密,有奸不告者腰斩,以实现百姓与国家在行为、心智上的统一。《史记》有说,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似乎效果很好,但实际情况是,老百姓所受的盘剥极重,在生存线上下挣扎。

因为,商鞅认为百姓贫弱就会有求富的动力。他说:民贫则力富,力富则淫(用智巧实现所欲),淫则有虱。故民富而不用,则使民以食出,各必有力,则农不偷。农不偷,六虱无萌。故国富而贫治,重强。所以,商鞅主张在百姓富裕时,国家应想办拿走他们的财富,让其再度陷入贫穷。如此,百姓只会为生存拼命,没有精力去求其智巧扰乱社会秩序,统一治理百姓就容易。此法,得国家富有,百姓易治的两利,所以国家就会双倍强盛。

商鞅变法与李悝、吴起的基本思想相同,但其方法则远在他们之上。他应该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性本质的变法者。其愚民、弱民的治理,似乎也是历史上第一人 。他疏通多个渠道,共同完成君主集权,是变法的一大特色。他的政治与军事结合,农业与军事结合,人口与军事结合,侧重于军事的思想又是一大亮点。其与军功爵位制相结合,强化了秦人的尚武精神。

然而,秦孝公死后秦惠王即位,终因历史的旧账身死。商鞅死后其尸体在咸阳为车裂。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究其原因商鞅之死与吴起相似,都是因得罪旧贵族而死。其与吴起不同之外在于,秦国沿用了商鞅之法。从侧面说明,秦惠王仇恨的只是商鞅本人,对于富国强军的新法却是高度认同。秦惠王较楚肃王确实更为明智。

商鞅变法(法家)

本文作者:孙宇庆(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6791720207647240/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商鞅   吴起   秦孝公   李悝   政治   经济   历史   农业   农民   法律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