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挑灯看剑——漫谈二战苏德将领

网络整理 2019-05-03 最新信息

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无非是政治的另一种继续……”作为一名退役军官,我想加上一句,我始终毫不犹豫地认为,战争是人类斗智斗勇的最高阶段与形式。在人类数千年文明史中,只有几十年的时间没有发生战争,如同一捧沙子从手指缝隙中漏过的微不足道忽略不计的细小微尘。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战争史、军事史。

想象一下,古今中外,上下千年,铁马金戈,男儿热血,秦汉明月,千年古塞,一战兴邦创百年基业,瞬间失足毁数代艰辛……

当你置身古战场,拜谒古名将陵墓、遗迹,你会体会到一种历史的沧桑,会控制不住肾上腺激素超高。据说凯撒拜谒亚历山大陵墓时,默立碑前,痛哭流涕,不能自已。你能体会到其中的铁血豪情、鸿鹄之志吗?这种血与火的魅力,体现了藏于人类内心最深处最原始的本能,足以解释为何在承平日久的今天还有那么多军事发烧友对历史上的战争如此痴迷。

在浩瀚的军事史中,苏德战争无疑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两军之和以千万计)、地域最广(从柏林到高加索)、战争程度最残酷、最悲壮惨烈而又体现了当时人类科技文明最高水准和人类智慧最高水平的一段历史。与东线动辄带甲数百万、横行千里的会战相比,西线转折点的阿拉曼战役(十万人规模)、诺曼底登陆(百万规模),不管是从战场纵深、宽度还是参战人数,都像是不足以影响战争整体走势的局部战役。站在历史的高度,似乎也只有从蒙古高原远征到匈牙利的成吉思汗西征比它战场更辽阔,但是参战人数却又远远不及。这样的战争恐怕不会再发生了,所有理智的人们都不得不承认,人类已经承受不起如此之大的代价了。

从二战一结束,作为其中最主要部分的苏德战争就立即成为历史热点。职业军人们以此为教科书反复推演探讨经验教训,历史学家们痴迷于不断追寻各种真相,艺术创作者们从中汲取无穷的灵感和火花……

在一部关于二战的纪录片中,将战场指挥官们称为“战场的主人”,确实找不到更合适的称谓了。将帅的表现无疑是所有战争中最具活力和魅力的因素,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甚至是决定性因素,也是军迷们争论和痴迷的永久话题。

毋庸置疑,苏德战争中的两军指挥官们是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职业军官群体,没有之三。原因是多方面的。两国都是有悠久军事传统的大国,指挥官们毫无疑问都继承了各自丰富的军事遗产,都是多年战争锤炼出来的饱战之士,客观上空前巨大的战场空间和容量也为每一个优秀或者平庸的指挥官提供了足够的舞台来展示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二者都有庞大的拥趸,经常为了自己心目中的英雄而争论不休甚至大动肝火。如果心平气和地仔细看看,又会发现,苏德将帅们在很多不同之中又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在极端艰难的绝境中表现出了超常的勇气、意志和超常的战争技艺与军事艺术。经常有人会排出一个“英雄榜”来进行二者的比较,这是个永恒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一个永远也没有标准答案的话题……

1.传承与出身

1.1骑士团的继承者

从罗马帝国时代开始,日耳曼人就被公认为是最勇猛彪悍的部落战士。从罗马帝国时代莱茵河流域的日耳曼部落,到条顿骑士团来到东普鲁士后的血与火。尤其是近代以降,霍亨索伦家族从勃兰登堡选帝侯到普鲁士公国、王国国王再到德意志帝国皇帝,几百年开疆拓土杀伐征战,造就了一个历史上特有的名词——容克,特指普鲁士世代以职业军官为生的佩剑贵族。从冯•毛奇到冯•兴登堡再到冯•曼施坦因、冯•克莱斯特等等,代有名将,武功彰显,姓名中间的冯(Von)是贵族身份的标志。

普鲁士——德意志军队首创线形战术、总参谋部、委托式指挥、闪电战、狼群战术,多次挺立于军事变革的潮头,战绩彪炳,形成了极其丰富的征服、尚武精神传统和军事遗产。

德军将领大多出身于容克贵族,19位陆军元帅中有13位。典型代表如冯•伦德斯泰特,德军最年长(1875-1953)、最德高望重的元帅,被英国人认为是二战德军最优秀战场指挥官,被袍泽称为“希特勒最尊敬的元帅”、“最后一个黑骑士”,标准的容克贵族,其父为少将,其家族的军旅生涯长达850年。即便是战后成为英军战俘,他在战俘营生活细节、点滴琐事中表现出来的深入骨髓的骑士风度仍然使其对手和李德•哈特这样的军事历史学家深为折服、赞叹不已。很多人误以为贵族就是锦衣玉食横行无忌,其实那是土豪官富二代。这位老爷子一辈子都保持着军校生活造就的斯巴达式的简朴,60多岁了在莱茵河结冰的严冬仍然坚持天天长距离暴走,只套一件薄雨衣。时为其参谋长的冯•曼施坦因生怕冻坏了这位前辈老长官,劝他多穿件大衣。他微笑着回答,他从来就没穿过大衣,现在这把年纪了,也不准备再买了。曼施坦因在回忆录里说,很多时候看到他就会回想起自己的军校生活,认为他代表了一个已经在现实中看不到了的时代的高贵。这是赞叹伦德施泰特身上反映出的真正的古代贵族骑士的特质,又何尝不是同样贵族出身的曼施坦因对已经逝去的贵族时代的眷恋与无奈。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公认二战德军第一名将,名门贵族家中的第十个孩子,生父冯•李文斯基炮兵上将,姨夫兼养父冯•曼施坦因步兵上将,家族中两位祖父是普鲁士将军,舅父也是将军,另一位姨夫冯•兴登堡先为元帅后为总统。这血统,根红苗正,秒杀所有官、富二代,狂甩土豪们n条街。

其他将校如男爵冯•曼陀菲尔上将等等,不胜枚举。

自行脑补一下,一个贵族出身的小男孩,自幼目睹庄园厅堂里陈列着列祖列宗用过的盔甲剑戟、听着列祖列宗光荣与勇气、男儿热血的杀伐征战故事、受到最严格的贵族军事教育,耳闻目睹潜移默化地熏陶着长大,他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成为怎样的人?答案不言而喻。绝大多数德粉恐怕都是因为这种优雅的举止、骑士风度、还有帅气的军装而成为德粉的。

挑灯看剑——漫谈二战苏德将领

15岁的军校生冯.曼施坦因当然,还有名将隆美尔、古德里安等不是容克出身,但是古德里安是军官的儿子,隆美尔祖、父皆为中学校长,就是说都是出身于社会中、上阶层,在当时整个德国如同一个大兵营、人人崇尚武功的社会氛围里,产生这样的一代名将也是理所当然。

挑灯看剑——漫谈二战苏德将领

青少年时的古德里安二战德军将帅的典型之路是,十九世纪后期出生于军官之家,在各个军校受过完备的军事教育,作为少尉中尉等初级军官在一战中搏杀、成长,在战后二十年短暂和平岁月中总结、反思、探索、重建军队、形成自己的军事观点、战法理论,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思想升华,在奥地利、捷克、波兰等二战初期战役中印证、修正、改进、打怪升级、完成从理论到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再到法国战场小试牛刀,最终大显身手。这是一条几乎完美而又异常艰辛的标准军官之路。

1.2工农的子弟

当德国年轻的少尉军官们通过最初的实践获得直观感性的军事经验、军校生们在各个军校里接受系统教育时,后来被称为“胜利象征”的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元帅正因为家境贫寒在莫斯科一间普通的皮毛作坊里当学徒。作坊的老板是他舅父,他回忆说,老板和工头对学徒们很刻薄,压迫得很厉害。也有资料说,其实他的舅舅对他毕竟与别人不同,他的小日子还过得去。不论如何,他工作之余的一项主要活动是陪他的表兄——东家少爷去学堂读书。朱可夫抓住这个机会弥补了少年时读书少的不足,通过了市立中学的全部课程考试,为以后的人生奠定了第一块基石。这种勤奋好学的习惯持续了他的一生,当元帅故去后,人们在他的住宅中看到有3万余部藏书。只是当时恐怕他自己也不会想到日后会成为战神,他在回忆录中坦承当时最大的愿望是早点出徒当个熟练工多挣点钱和心爱的姑娘结婚。

挑灯看剑——漫谈二战苏德将领

青年朱可夫后来的另一尊战神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出生于俄罗斯化的波兰家庭,父亲是火车司机,收入尚丰,家境不错。可惜好景不长,幼年时父亲工伤病故,家庭巨变,俄罗斯族母亲积劳成疾未久去世,14岁的少年只好辍学当了一名童工,然后就是参与罢工、监狱铁窗、出狱继续当童工,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其他如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元帅等等,都是苦出身,未成年就开始艰难谋生,遍尝人世艰辛。家境相对稍好的是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乡村小神父家庭出身,家里缺钱就让他去了神学院,总算还上得起学,但神学院尚未毕业战争就爆发了……

这就是苏军将帅的典型出身背景,让人想起了保尔•柯察金。大家都像沙尘暴中的一粒细沙,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工农阶级,被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的风暴卷入了时代的洪流,开始了各自历经磨难而又波澜壮阔的戎马生涯。

其实俄罗斯也极具丰富的军事传统,即便到今天,仍然被戏称为是“战斗民族”。从莫斯科公国到罗曼诺夫王朝横亘欧亚的俄罗斯帝国,几百年来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开疆拓土,造就了苏沃洛夫、库图佐夫等历代名将。俄罗斯人极其珍视这种尚武传统,为之自豪。

彼得大帝明谕贵族:无军功者不得袭爵。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伯爵,大众单知其名,却很少有人知道他青年时有五年的军事经历,从征服高加索时的四等炮兵下士到克里米亚战争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中最危险的四号棱堡的上尉炮兵连长。仔细品读《战争与和平》这部全方位记录当时社会全景的史诗作品,会读懂很多俄罗斯人的故事,尤其是关于奥斯特里茨战役、1812年战争的记叙,关于库图佐夫、巴格拉季昂、保尔康斯基等各级军官的描写,只有亲历者才会写得如此细致入微、鞭辟入里,将俄罗斯人的民族自豪、民族性格与特质纪录得酣畅淋漓。当然托尔斯泰不可能亲历这些,研究者认为,托尔斯泰的家庭是俄罗斯少有的可以家传历史的贵族家族。他自幼就从许多长辈亲友那里听说了很多亲历者的口述历史。我粗略了解未经证实的时候,就认定小说中尼古拉•罗斯托夫伯爵和玛利亚公爵小姐就是以其本人的双亲为原型塑造的。扯太远了……

与西方国家相比,二十世纪初的俄罗斯帝国仍然是一个腐朽落后的具有很多封建色彩的国家,但其军事传统仍然世代相传不辍。即便是十月革命的风暴将贵族阶级连根拔起从肉体上彻底消灭,极富民族特色的军事理论和战法也已经深植于军官们的血液和骨髓里延续下来。自然,有些贵族、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军官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逐步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从思想上成了共产主义者。比如“红色拿破仑”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旧俄军队上校出身的亚历山大•伊里奇•叶戈罗夫元帅,虽然他们的个人命运都以悲剧告终,但他们的思想硕果——与“闪击战”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大纵深战役理论,被二战苏军奉为圭臬,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等苏军名将均以图哈切夫斯基的继承者自居。同为旧俄军队上校的沙波什尼科夫元帅,更是斯大林最为尊敬的人,可以说是他在残酷的大清洗之后重建了“军队大脑”——苏军总参谋部,是斯大林的战略、战役法老师,直接培养出了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瓦图京大将、安东诺夫大将等卓越学生。这是一条充满艰辛曲折的薪火相传之路啊!

本文作者:归贞影视(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6420005795398158/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第二次世界大战   历史   Jeep指挥官   让-克洛德·容克   陆军   世界历史   跳槽那些事儿   一战   诺曼底   成吉思汗   王国   莱茵河   匈牙利   政治   高加索   恺撒大帝   艺术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