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古时候的粽子(粽子最早用什么包的)

网络整理 2022-05-05 最新信息

粽子是以箬叶裹米,成三角形,蒸煮后食用的一种食品。古时候因用黍米(黄米)扎成尖角形状,故又名角黍。当时也有用白米包粽子的,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庾家粽子白莹如玉。”可知。

古时候的粽子

晋代周处《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米分散之时像也。”(见《太平御览》八五一)。而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四》则云:粽子“俗作粽。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日粽,日角黍;近世多用糯米复。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赠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粽子最初以黍米做成,而黍米产于北方,明代以来,粽子又改用糯米制作,而糯米产于南方,由此推知,粽子本为北方食品,以后流入了南方。粽子原是既可以在端阳日吃,又可以在夏至日吃。南朝梁代宗檩《荆楚岁时记》甚至只说是“夏至日食粽”,根本不提端阳日。宋代大诗人陆游诗《过邻家》又说:“端五教日间,更约同解踪。”可知此时粽子的食用似已变为端阳日前后。到了李时珍所在的明代,粽子更成为端阳日的“节物”。如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四回写杜少师正愁无力为表兄余大先生接风。适当五月初三日,“却好庄潭江家送了一担礼来与少卿过节”,那礼是一尾鲥鱼,两只烧鸡,一百个粽子,二斤洋糖;拜匣里四两银子。”正是这份礼解了少卿之急,也正是这份礼,证实了李时珍所谓粽子为端阳日“节物”的记载。

古时候的粽子

那么,粽子的食用是不是仅限于端午节这一天呢?《儒林外史》第十回写马二先生游西湖,在南川茶亭见到“柜上摆着许多碟子:枯饼、芝麻糖、粽子、烧饼,处片、黑枣、煮栗子”,他便“每样买了几个钱的,不论好歹,吃了一饱。”关于马二先生游西湖,作者没有明确交待时间,但从“桃柳争妍”的景物描写来看,应该是春季时分。可见粽子的食用不限于端午节。

粽子既是食品,又是祭品。初时所祭者,一说是伍子胥,一说是屈原。南朝梁代吴钧在《续齐诸记》中支持了祭屈原的意向,他强调说,早期粽子的包装法,是用棵叶堵起盛米的竹筒,再用五色丝线缠上,这是为了防止当粽子投入江中时被蚊龙抢走的缘故。吴说盛行,伍子胥逐渐被人淡忘,考究原因,该是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瑰丽诗章为后世所景仰,众望所归的缘故。

古时候的粽子

Tags:粽子   端午节   屈原   明朝   李时珍   南朝梁   儒林外史   伍子胥   晋朝   太平御览   鲥鱼   吴敬梓   段成式   周处   酉阳杂俎   本草纲目   清朝   宋朝   黍子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