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颜渊死,子哭之恸-解读《论语·先进十一》(我怎么比得上颜回呢)

网络整理 2022-05-31 最新信息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太过了!”孔子说:“有悲痛太过了吗?不为这样的人悲痛还为谁悲痛呢?”

解读: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是“谁为夫人恸”的倒装形式。

所谓倒装,是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看。

古汉语之中,如果介词或者动词的宾语是疑问代词,该宾语一般都放在介词或动词的前面。

对于颜渊死亡,孔子可谓悲恸欲绝。

跟随孔子的人劝他,说您悲恸太过了。

孔子反问“有恸乎?”

可见孔夫子哀伤之至,情绪崩溃而不自知。

由此可以看出,即便是孔圣人,同样也有情感表达的需要。

儒家讲究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但是很多人错误的认为,所谓修身就是要完全理性,抛弃非理性,抛却情感。

这些人的根据就是朱熹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

其实朱熹所谓的“天理”“人欲”是及其模糊的。

朱熹说:“天理人欲,其间甚微。于其发处,仔细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

简单来说,朱熹认为正确的、合理的“人欲”就是“天理”,过分的、错误的欲望才是“人欲”。

从某种程度上说,“存天理,灭人欲”和王阳明的“致良知”所包含的内涵,有很大的共同通之处。

所以,大家修身大可不必认为要变得没有情感,这是反人性的。

大家要做的,就是随时检视我们的情感表达的是否恰当,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我们的理性需求?

情感所指向的方向和理性所指向的方向,如果不一致,那么就容易引发内心的冲突,产生心理问题。

情感所指向的方向和理性所指向的方向如果一致,那也就是人生修炼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了。

颜渊的短命而亡,对于孔子来说,理性上意味着道统的中断;情感上意味着再也见不到心有灵犀的爱徒,因此才会悲恸欲绝吧!

Tags:颜回   论语   孔子   知识改变生活   朱熹   儒家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