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蜀汉为何能与吴国重归于好?(吴国历史上共存在多少年)

网络整理 2022-05-30 最新信息

文|逆北

夷陵之战的惨败,对于蜀汉来说,几乎把这个割据西南一隅的地方政权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在这场大战中,蜀汉的陆军精锐损失至少四万人,另外,其水军主力也在黄权率领下投降了曹魏。由于刘备在伐吴前线遭遇重挫,内部的反对势力蠢蠢欲动,有些地方官甚至拥兵作乱。

蜀汉为何能与吴国重归于好?


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危急存亡之秋”,蜀汉不但稳住了内部政局,还在战争结束后仅两月时间,就与东吴这个曾经不共戴天的仇敌言归于好,阻断了双方矛盾的进一步扩大。这又是为什么呢?

01刘备临终前开启了与东吴的和谈

蜀汉章武二年,也就是公元222年的冬十月,刚刚击溃蜀汉入境大军的孙权在得知刘备退到白帝城后,“甚惧,遣使请和”。孙权这样一种打了胜仗反而主动求和的态度,实在出乎常人意料。有人认为孙权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通过之前的夷陵之战,看出了蜀汉蕴藏着巨大的战争潜力,不容小觑。

即便蜀汉战败也是暂时的,日后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出于这种考虑,孙权才会主动请和。

这样的解释存在一定的道理,但是却远非主要原因,甚至还与史实存在一定的出入。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三国志》中《吴主传》作注的裴松之引用了《江表传》的一则记载——“(夷陵之战后)孙权曰:近得玄德书,已深引咎,求复旧好”。

蜀汉为何能与吴国重归于好?

(影视剧中的孙权)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孙权派人到白帝城找刘备联络,试图修复破裂的关系之前,刘备已经先派人送信给孙权,委婉的表达了自己对于之前出兵和东吴作战的后悔,以及恢复双方联盟关系的期望。

换句话说,可能正是刘备的这种“先发制人”,让尚未从蜀汉东征中缓过神来的孙权,看到了对方的诚意。因此他才会选择派人前往白帝城探望刘备病情,顺便与其沟通恢复邦交的具体条件。

从这点上来讲,刘备在遭遇大败后没有一蹶不振,或是从此和东吴“不共戴天”,而是主动放下了之前的个人恩怨(为关羽报仇)和夺地之恨(荆州丢失),去尽可能给继任者改革创造和平有利的外部环境,刘备真不愧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而也可能是他的这种主动示好,为蜀汉与东吴的第二段蜜月期开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02诸葛亮加大与东吴和谈力度

不过,千万不要以为这样就算结束了,因为刘备于伐吴失败后第二年春匆匆病逝,使得原先蜀汉与东吴的外交往来出现了暂时的中断。因为刘备之前派心腹去和东吴往来,这些都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还没有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更何况,当时的东吴还向曹魏称藩,这也是蜀汉难以和东吴彻底交心的原因之一。

在蜀汉的群臣看来,东吴此时仍然是首鼠两端,政治上非常不可靠。为此,蜀汉政权实际的掌权者诸葛亮决定加大和东吴沟通的力度,拆散他与曹魏的政治联系。

在刘备死后不久,诸葛亮就又派人前往东吴,“因结和亲”。诸葛亮这么做的目的,是因为当时南中孟获叛乱得到了东吴的暗中支持,所以诸葛亮为降低讨伐孟获得难度,要先说服东吴,断绝他的外部支援。这是第一步。而东吴方面倒也很给面子,没有再利用孟获去搅乱蜀汉内政。

03邓芝完成联吴关键一步

但是,东吴的当家人孙权,对于诸葛亮能否继承刘备的联吴政策,还是有些心里没底。固然,诸葛亮曾经质疑过刘备讨伐吴国的计划,但也没有什么明面上的反对。诸葛亮对东吴的真实态度又是什么呢?刘备的个人愿望是否能得到蜀汉内部荆州与益州两大政治集团的普遍接受认可,这也得画个问号。诸葛亮倒是也觉察到了对吴外交工作的停滞不前,于是,他又派出邓芝携重礼使吴。

蜀汉为何能与吴国重归于好?

(影视剧中的刘禅与诸葛亮)

邓芝原来是益阳新野人,非益州人,属于外来户,但是他为躲避东汉末年战乱躲避入蜀,受到了益阳从事等土著政治精英的重用,这又让他兼具了益州集团成员的身份。因此,邓芝使吴,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蜀汉朝野的利益考量。可是,在这件事上,孙权却突然摆起了架子,总是避而不见。这不免让人困惑,孙权之前对于和蜀汉的关系修复可是相当热心的,怎么现在反而打起了退堂鼓呢?

《三国志》的作者分析孙权不见邓芝是因为他怀疑对方的诚意,担忧对方不肯延续刘备临终前的联吴策略。对于吴主孙权而言,如果自己轻易出来迎接,万一谈不拢,将会大失颜面。这和之前他与刘备各自的私人代表洽谈,完全是不同性质的问题。

试想,一个股票看涨的创业集团的CEO主动去迎接另一个刚刚犯了巨大投资错误的企业的高级职员,这种事就是放到现在也不多见。何况是一千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呢?

邓芝倒是也早有预料,因此他不慌不忙地提出自己来见孙权是为了东吴的事业考虑,结果,孙权很快愿意迎接对方了。这样一个过程也非常值得玩味,表面上来看,是邓芝的话发挥了作用,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孙权不替蜀汉考虑,也得替他自己的利益来想想。

但是,从深层次来看,我们会隐隐感觉到,邓芝这么说,已经把自己一方的谈判基本态度暗示给了东吴高层,那就是他会积极迎合孙权的主张,让对方能够放心的与蜀汉接近甚至结盟。

“既然都是替你考虑了,当然要顺着你的意思来讲喽!”

邓芝的游说也很见功力,他不卑不亢,先是陈述蜀汉和东吴唇齿相依的关系——“曹魏不是很强吗?我们联合起来不就能对付他了?”接着,他又感觉到孙权在质疑经历夷陵之战后的蜀汉是否有实力承担起牵制曹魏的义务,于是便夸耀己方占据天险等优势。最后,他怕孙权还是下不了联合的决心,便以己方会利用曹魏攻吴趁火打劫作威胁,促使孙权在曹魏和蜀汉之间做出选择。

当时,东吴方面正承受着来自北方曹魏的重大压力。夷陵之战刚结束仅半年时间,东吴将领吕范统率的水军就在淮河流域遭遇重创。孙权不可能长期两线作战。对他来说,与其派宗室成员做人质到洛阳,依附实力远超过自己的曹魏,为什么不顺坡下驴,和蜀汉联手制魏呢?

邓芝怀柔并举,双管齐下,彻底扫清了孙权内心残存的疑虑。当然,邓芝的这番话也不是只说给孙权一个人听的,在场的东吴的群臣对蜀汉抛来的橄榄枝一直是将信将疑,现在多少也会受到些触动,当然,如果不是孙权个人性格上的专横独断,两国的关系也不会进展的如此之快。

蜀汉为何能与吴国重归于好?

在邓芝的努力下,孙权终于决定断绝和曹魏在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并与蜀汉重新联合,再续赤壁之战的前缘。这对于东吴内部奉曹魏为正统的一大批士大夫来说,也不啻于一记重击。

通过援引邓芝这样一个局外人的力量,孙权在无形之中给自己日后称帝铺平了道路。


参考文献: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

Tags:刘备   邓芝   孙权   诸葛亮   三国   孟获   益阳   裴松之   荆州   关羽   刘禅   政治   黄权   创业   三国志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