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朱棣为啥立了懦弱无能的朱高炽为太子,却不立精明强干的朱高煦?(朱高煦简介)

网络整理 2022-05-20 最新信息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冬至,一阳初生,千家万户吃饺子,祭祖先。北京城燕王府内,更是喜气盎然,王妃徐氏(中山王徐达长女)又生下一个男孩。燕王朱棣非常高兴,给孩子起名高煦。煦是温暖和润的意思。高煦还有个哥哥,名叫高炽,炽是火焰升腾之像。

朱高煦从小顽劣不堪,跟哥哥朱高炽大不相同。朱高炽身体肥胖,好静不好动,整日读书诵经,跟诸儒探讨学问,妥妥的学霸。后来当了皇帝,每天写一万多字,还亲自批改举子的试卷,评价颇为中的。跟诸臣说,要是让我参加科考,肯定是个状元天子。朱高煦却是个妥妥的学渣,每天欺负老师同学,带一帮狐朋狗友骑马射猎,朱棣也管不住。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14岁的朱高炽和12岁的朱高煦同秦王朱樉、晋王朱、周王朱橚的孩子们一起,被召往京师(南京)学习。朱高炽言动有经(规矩),朱元璋非常喜欢他。朱高煦举动轻佻,朱元璋非常讨厌他。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情,大人都喜欢听话读书的孩子,不喜欢顽劣捣乱的孩子。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封朱高炽为燕王世子,妻子张氏为燕王世子妃。这是朱元璋非常看重的嫡长子继承制,如果朱棣死了,燕王的爵位就由朱高炽承袭。

朱元璋多次考察过朱高炽。有一次他让朱高煦和秦王晋王周王的世子一起检阅皇宫卫士,只有朱高炽回来的很晚。朱元璋就问,你为啥回来这么晚。朱高炽说,早晨天气太冷,我等到卫士们吃了早饭才检阅的,所以晚了一会儿。又有一次他让朱高炽阅览奏章,朱高炽看到几个错别字,假装没看见。朱元璋指着错别字问,你疏忽了吗?朱高炽说,没有,我是想这点小事,不值得麻烦您老操心。还有一天朱元璋又问,尧帝时期水灾,汤帝时期旱灾,老百姓是靠啥活下来的。朱高炽说,靠的是尧汤有体恤百姓的好政策。朱元璋听了大喜,我这孙子不错,见解甚合我意。

朱棣也曾考察过朱高炽。朱高炽被封世子后,回到了燕地,朱棣让他们兄弟几个练习骑射。此时的朱高炽虽然只有二十岁,但是身体肥硕,腰腹数围,连上马都费劲,更别提射箭了。朱棣见了很生气,就减了他的伙食,让他节食减肥。减肥有多困难,多痛苦,我相信每个胖子都有切身体会。朱高煦饿的不行,主管诸王伙食的官员就偷偷带东西给他吃。朱棣知道后,把这个家伙剁成了肉酱。

如果一切安好,即使朱棣再不喜欢朱高炽,也不能把朱高炽废了,因为朱高炽废与不废,他说了不算,朝廷说了算。只要朱高炽没有大错,他就只能干瞪眼。

朱棣为啥立了懦弱无能的朱高炽为太子,却不立精明强干的朱高煦?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初十,朱元璋驾崩。五月十六,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七月初一,朱高炽妻子张氏生下了一个男孩。孩子出生之前,朱棣梦见朱元璋把一块象征权力的玉圭送给了他,说道,你把这块玉传给子孙后代。朱瞻基满月后,朱棣前来探望,见这个孩子“肤肌燥裂,犹燔鱼以烈之(燔鱼象征武王伐纣)”,说道,此子“英气溢面”,符合我的梦兆,遂取名瞻基,基即基业。

第二年,建文帝大力削藩,朱棣起兵靖难,带着朱高煦在前线厮杀,朱高炽留守燕王府。此时朱高煦发挥出从小锻炼出来的打架砍人强项,多次在危急时刻救过朱棣的命。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被盛庸击败,正想班师回燕,恰好朱高煦带了一帮旧元骑兵赶来,朱棣很高兴,说道,老子累了,你赶紧上。又拍着他的背说,好好干,你哥身体不好。朱高煦听了,犹如打了鸡血,很快就把盛庸干翻了。

孟森先生说,父子间以权位相市,高煦蓄意夺嫡,成祖实诱导之。这跟唐初李渊李建成李世民父子同出一辙。李渊为了让李世民好好干,也曾许诺打下江山立他为太子,但是天下大定,太子李建成也不是那么好换的,遂封李世民为秦王,都在长安混,最终激化了兄弟矛盾,爆发了玄武门之变。

朱棣在前线玩命,最不放心的便是留守后方的朱高炽。这个漏洞被建文帝辅臣方孝孺抓住,遂给朱高炽写了一封信,只要你投降朝廷,就封你为燕王。朱高煦好奇心没那么强,虽然不知道信中写了啥,也知道不是好事,于是并没有拆封,直接派人送到了朱棣军营。恰好朱棣安置在燕王府的探子也得到消息,快马加鞭前来汇报。

朱棣先听到朱高炽与朝廷接触的消息,非常愤怒,问朱高煦咋办,朱高煦说,以前在京城读书,我哥跟建文帝关系特别好(都是学霸,都深得朱元璋宠爱),两人有染也正常。朱棣大怒,正想着派人赐死朱高炽,恰好朱高炽也把没有拆封的信送了过来。朱棣看了信,问,世子怎么说,使者说,世子说了,人臣无私交,何敢发私书?朱棣拍案流涕,艾玛,差点把我儿子杀了。

真可谓千钧一发。

朱棣为啥立了懦弱无能的朱高炽为太子,却不立精明强干的朱高煦?

朱棣靖难功成,立太子之事就被提上日程。好多跟朱高煦一起厮杀前线的功臣都提议立朱高煦,这也是当年朱棣给予朱高煦的承诺。但是此时朱棣跟李渊一样犹豫了,原因很简单,朱高炽没有大错,而且是朱元璋指定的王位继承人,朱棣一不能违了父训,二不能破坏嫡长子继承制。

好多人都在探讨,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为啥不另立太子,比如周王燕王晋王啥的,而是立了皇太孙。毕竟太子死后另立太子也在情理之中。这就要提到朱元璋另一个执念,便是以儒治国。朱元璋率先提出三纲五常制度,他在接见孔子后人时说,你们这个祖先了不得,制定了三个纲,五个常(其实孔子根本没制定过这套制度)。《论语》中提到,有人问孔子,假如一个诸侯嫡长子死了,那么是让嫡长孙继承爵位,还是另立其他儿子。孔子说,让嫡长孙继承。朱元璋就是中了孔子的遗毒。

朱棣靖难成功,就怕别人说他篡位夺权,因此什么事都按照朱元璋留下的规矩来,以示皇位来源的正统性。如果他一当皇帝就把朱高炽废了,这是明显反对朱元璋,这事他是不想干的。

然后才有另两个原因,便是朱高炽有个好老婆和好儿子。

朱棣非常讨厌朱高炽,经常对他骂骂咧咧,王妃徐氏经常从中斡旋。有一天两口子吃饭,朱棣又开始骂,越骂越气。骂完说,幸亏“媳妇儿好,它日我家亏她撑持”。又说,“我不以媳妇故,废之久矣”。朱高炽在外面听见,二话没说,转身进了厨房。朱棣好一会儿不见朱高炽,让人去找,只见朱高炽亲手做了一碗面,端给朱棣夫妇。朱棣夫妇见了,痛哭流涕,一口气就把两碗面吃光了。

此时朱瞻基虽然只有八九岁,然而聪慧敏捷,深得朱棣宠爱。有一年朱棣在御花园走马射柳,连发皆中,非常高兴,跟朱瞻基说,今天我很高兴,给你出个对子,你对一下:万方玉帛风云会。朱瞻基叩头应声曰:一统山河日月明。朱棣大喜,赐宴群臣,尽欢而罢。

朱棣为啥立了懦弱无能的朱高炽为太子,却不立精明强干的朱高煦?

因此在朱棣立太子的问题上,朱瞻基也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因素。解缙就说,朱瞻基“好圣孙”,希望朱棣考虑。朱棣点头,沉思良久。其实建文帝也是朱元璋的“好圣孙”,还不是被朱棣给篡位了。所以朱瞻基也只是因素之一而已。

为了不让朱瞻基步建文帝后尘,朱棣早早就把朱瞻基带在身边,教他军事知识。建文帝就是不懂军事,被朱棣篡位了。永乐七年(1410年),朱瞻基十二岁,朱棣把他带到北京,让他了解如何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

朱瞻基也不惧朱高煦。永乐九年(1412年),十四岁的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孙,朱棣让朱高炽和朱高煦同去祭拜朱元璋,朱高炽体肥,脚痛,走不快,两个太监一边一个扶着走,一脚高一脚低。朱高煦后面见了,大声说:“前人蹉跌,后人知警。”你摔倒了,我得注意点,不要跟你掉一个坑里。朱瞻基在后面听见了,应声道:“更有后人知警也”。我还在你身后虎着呢。朱高煦回顾失色。

朱高煦时时以唐太宗李世民自比,经常跟朱棣说起自己劳苦功高。其实朱高煦跟李世民没法比,因为李世民是自己出去打天下,李渊李建成在家享清福。朱高煦是跟着朱棣出去打天下,有朱棣这棵大树罩着,他才好乘凉。没有朱棣,他很难独当一面。

随后朱棣五次北伐,三次带着朱瞻基亲临前线,见证战争的残酷和多变,朱瞻基深有领悟。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七日,朱棣驾崩榆木川,八月十五日,朱高炽继位,立朱瞻基为皇太子,令汉王朱高煦归藩。朱高煦封地在乐安州(今江西省抚州市辖县)。第二年四月,南京爆发多次地震,朱高炽让朱瞻基前往南京赈灾,主持大局。五月二十八日,朱高炽驾崩。

这一天是张皇后诞辰,朱高炽和郭妃前去祝贺,郭妃给张皇后献了一杯毒酒,张皇后生怕有毒,放着不喝,朱高炽说,你有啥可怀疑的,我替你喝。说完一饮而尽,郭妃吓得花容失色,赶紧跑回了家。很快朱高炽中毒而死,郭妃悬梁自尽,天上响雷炸裂。

朱棣为啥立了懦弱无能的朱高炽为太子,却不立精明强干的朱高煦?

张皇后赶紧以朱高炽名义给朱瞻基下诏,让他回来继承皇位。朱高煦听到消息,便派人半道拦截,想杀死朱瞻基。

《明史/宣宗本纪》: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

《明史/朱高煦传》: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卒​不果。

​这十五天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史无记载。但是可以想见,必定惊心动魄,这才是朱瞻基和朱高煦的巅峰对决。

“文字鬼才”马伯庸读到这一段,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这十几天,太子匆匆从南京回到北京继承皇位,背后到底有什么玄机与阴谋?历史,对于马伯庸来说,充满了想象。经过充分思索和多地考察,他写下了最新长篇小说《两京十五日》。

在这部新作里,他做了很多新尝试。之前创作的《长安十二时辰》,主角只有张小敬一个,这本书变成了四个。他说:“主角变多了,对作者脑力考验很大,单情节延展性变得更宽阔。”在小说设定里,太子遭人埋伏,只能以平民身份逃离戒备森严的南京城,躲过各路追兵,走水路回到(北京)皇宫。同行的还有来路不明的女医生,颇有太宰治气质的南京城捕快,以及日后成为一代名臣的于谦。

马伯庸希望自己的小说能给读者一些启发。

比如在思考历史的时候,人们能更多从利益方面考虑问题,而不是归因于道德。“很多事情,看起来是个道德事件,实际上背后是利益纠葛。我们看待历史事件时,要从古人视角考虑,而不是以现代人的观点先入为主”。

这些都能帮助今天的人,从历史中反思自身。“一切历史的事件,都是对当代的教训。你能吸取多少教训,就能少走一些弯路。虽然社会在变,科技、经济都在变,但是人性始终不变”。

马伯庸谈自己为啥写书之前要去实地考察:其实,大部分地方都已经不存在了,只有些残存的感觉。实际上,包括出门旅游,看到的并不是东西本身,而是去想象。想象古人也站在同样的位置,看到了同样的风景,他们会是什么心态?这样的感觉很微妙,没办法用语言来描述。

马伯庸说:其实明代和现代生活很像了,它没有夜禁,晚上可以在外吃喝玩乐。明代算是古典中国的终结,同时又是近代中国开端。明朝非常开放,有日本的倭寇,高丽过来的官员,有葡萄牙、荷兰人,包括西方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的科技、文化。这种复杂感,让我觉得很有兴趣。

一切有趣,都在《两京十五日》这本书里。相信大家看到这里,早就想要一睹为快了吧。那还等什么,赶紧点击下方链接入手吧。只需两杯咖啡钱,便能领略马亲王的绝世才华。

【新书】两京十五日(上下两册) ¥68 购买

Tags:朱高煦   明仁宗   明宣宗   明成祖   朱元璋   唐太宗   李渊   李建成   建文帝   读书   朱棡   不完美妈妈   孟森   朱标   朱橚   帝尧   方孝孺   老子   宗室和润   马伯庸   长安   朱樉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