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三十六计之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远交近攻是谁提出的,怎么读)

网络整理 2022-05-04 最新信息

三十六计之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远交近攻”的计策属于制造和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方联盟,实行各个击破的谋略,它的诀窍是:在受到地理形势限制的情况下,攻取邻近敌人就有利,攻取远处的对手就有害。火焰上窜,池水下淌,同是应敌,对策不一。


三十六计之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有助于集中力量应付眼前的敌人,并且将其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三十六计之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在此计中,远交并非要长久和好。远敌亦是敌人,早晚都是心腹之患。所以说,远交只是避免为了树敌过多而采取的一种暂时性的外交权术。近敌一旦被征服,远交的使命便告完成。


三十六计之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远交近攻”语出《史记•范雎列传》。据记载,范雎(ju)入秦后对秦昭王说:“故齐所以大破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借贼兵而赍(ji)盗粮者也。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释此而远攻,不亦缪(谬)乎!”《战国策》对此有大致相同的记载。意思是说:当初齐国所以被打得大败,是因为它攻打楚国却肥了韩、魏两国。这就是所谓的借给窃贼武器而送给强盗粮食。所以,大王不如“远交而近攻”,这样得一寸土地是您的一寸土地,得一尺土地是你的一尺土地。现在您却要舍近攻远,不也太错误了吗?


三十六计之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其实,根据现有文献记载“远交近攻”的提出,较之范雎还要早三百多年。据《左传》记载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九月,由于郑国无礼于晋国,并且倒向楚国,晋文公就联合秦穆公发兵围攻郑国。当时,这三个诸侯国所处位置是秦居西,郑居东,晋居中,而以郑国最弱。郑文公无法,便派大夫烛之武前往秦军大营,企图说服秦穆公退兵。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 (益)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使者)之往来,共(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还进一步说:历史的经验证明,晋国与秦国打交道,一向贪得无厌。如今它在东面得到郑国的土地后,必然会再向西扩张。到那时,它不攫取秦国的利益,还会到哪里攫取利益呢? 秦穆公听罢,认为很有道理,便不仅不再攻打郑国,而且还与郑国结盟,甚至留下人帮助郑国戍守。晋文公得知这一消息后,只好撤兵回国。就这样,郑国靠烛之武的一番说辞,终于转危为安而烛之武所说的道理,就是秦国与其“越国”(越过别国)攻远(郑国),增加邻国(晋国)利益,不如远交郑国而近防晋国。


三十六计之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在古代封建割据的兼并战争和近代列强实行扩张政策的战争中,远交近攻的谋略经常得以运用,通常都表现为结交远方国家的同时,猛烈攻取邻近国家。这是一种制造和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方联盟的计谋,有助于集中力量应付眼前的敌人,并将其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其实质是为避免树敌过多而采用的外交诱骗,最终目的是为了将敌对势力各个击破。其实从长远来看,所谓远交也绝不可能是长期友好。消灭近邻之后,远交之国便成了近邻,新一轮的征伐也是不可避免的。



三十六计之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古人对这条计策评价说:“混战之局,纵横捭阖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 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腋。”大意是说,当局势混乱的时候,各种势力都会陷人联合与分裂,频繁变换,以争取自己的利益与发展。这时,不要去攻打远处的势力,可以用利益来结交如跟近处的势力结交,则容易使变故发生在贴近自己虚弱或要害的地方。战国时期几个大国的战略,多半就是以地理位置的远近来作为结交或攻击的准则,其道理是很正确的。


三十六计之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历史发展到19世纪以至于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国海上和空中运输能力的极大提高,远程军事打击武器的出现,使得“远交近攻”的谋略思想似乎失去了以往的光彩。例如,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20世纪上半期二次世界大战及后来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科索沃战争,均属“远攻”。对于这种变化,是需要好好加以研究的。但是,无论什么时候,地理因素和地缘政治都将继续对战争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只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其影响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

感谢阅读,喜欢的欢迎评论区留言,点赞关注转发,下期不迷路,谢谢

Tags:范雎   秦穆公   晋文公   战国策   秦昭襄王   我在宫里做厨师   武器   地理   史记   战国时期   左传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