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刺客豫让,春秋晚期晋国最后一位值得大书特书的人(豫让的故事)

网络整理 2022-04-02 最新信息

根据《战国策·赵策》的记载,豫让是春秋时期晋国侠客毕阳的孙子。毕阳其人,并没有任何事迹流传下来,但《战国策·赵策》既然专门提到他,为豫让做铺垫,想来应该十分有名。

祖上有名,是祖上的事情,到了豫让这一代,那光环早已褪去,他只能像当时许多有些才华的人一样,跑到某个贵族大户家里,去做一个家臣,或为生计,或为理想。

豫让大约是有理想的,尽管我们并不知道他的理想是什么。

他首先投奔了范氏,不得重用,于是转身离开,投奔中行氏,又不得重用。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形容豫让在范氏与中行氏那里的遭遇时,用了一个词:“无所知名”,大意是没有混出什么名堂来。

不知名,便走人,这也说明,豫让去做门客,不是为了混日子,而是希望有一番作为。

最后,豫让投奔到了智伯门下。智伯即智瑶,也称荀瑶(智氏与荀氏同宗)。作为智氏最后一任家族领袖,他欣赏豫让,对其十分尊崇。

豫让投奔智伯不久,卿族之间的第二轮火拼宣告结束,这一次,牺牲者是范氏与中行氏。六卿减为四卿,而智瑶从中获利巨大。

此后智瑶的种种行动,是否有豫让的思想贡献,不得而知。历史没有提供证据,但留下了想象空间。既然智瑶如此尊崇豫让,视其为国士,自然也是看中了豫让的才华。在其位,谋其政,豫让作为智瑶的家臣,恐怕也要出谋划策。

于是,后面发生了智瑶向韩、魏、赵三家所要土地的事件,此事件的最终后果就是经历晋阳之围的戏剧性反转,三家联手灭掉了智氏。

刺客豫让,春秋晚期晋国最后一位值得大书特书的人

山西太原,晋阳古城遗址


对于智瑶无理索地这件事,明代的学者方孝孺在《豫让论》中曾经批评说,作为智瑶家臣的豫让做得不对,他没有尽到臣子的职责。

方孝孺举例说,豫让应该这样对智瑶“谆谆然而告之”:“诸侯和大夫们都应该安守各自的封地,不要互相抢夺,因为这是自古就有的制度。如今我们无缘无故向别人要地,结局无非两种:人家若不给,我们必然心生怒气;若给了,我们又会心生骄气。怒则必争,争则必败;骄则必傲,傲则必亡。”

方孝孺还说,豫让在讲这番话的时候,态度一定要十分诚恳,如果智瑶不听,就再谏,再谏还不听,就三谏,三谏还不听,就干脆使出绝招:伏剑而死。如此至诚,纵然智瑶再冥顽不化,也该有所醒悟了吧。如此一来,后来的灾难就不会发生,智氏家族也不会从晋国的土地上消失。

他责备豫让:在这紧要关头,你居然连一句开导智瑶的话都没说,眼睁睁看着他滑入危险的深渊……

这么看来,方孝孺的确是够“迂”的。且不说豫让是否劝谏过智瑶,也不管豫让是否有这样的口才和谋略,单就智瑶的性格和野心而言,恐怕根本就不会搭理这样的劝谏,更别提所谓的醒悟了。“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凭几句话就想让一个贪得无厌的人忽然变得清心寡欲,岂非痴人说梦?



无论如何,智伯败了。

怀着彻骨之恨,赵氏宗主赵无恤杀掉了智瑶。但他觉得,仅仅杀了智瑶,还不够。

还有什么惩罚,比剥夺一个人的生命更残忍么?

赵无恤觉得有。

他让人把智瑶的脑袋割下来,清理一番,上漆,做成了一个装酒的罐子。这是《战国策》的说法,《史记》沿袭之,但《吕氏春秋》说是做成了夜壶。

应该是酒罐子。夜壶只能自己用,酒罐子却可以在大宴宾客时,摆出来炫耀。

智瑶之死,并不值得同情。正如《战国策·赵策》所说:“智伯身死,国亡地分,为天下笑,此贪欲无厌也。”

但人都是有尊严的,无论在古代,还是在今天,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也无论是生者,还是死者,尊严都是一个至为重要的问题。坏人当然要惩戒,哪怕他已死去,也可以继续批评、谴责。但不能没有限度。当年伍子胥掘墓鞭尸,虽然为父兄报了仇,雪了恨,但也遭到后世无数人的指责,就是因为他突破了人性的底线。

在一个历来讲究“死者为大”的国度,如此羞辱一个死者,一个过去的对手,赵无恤的作法的确过头了。

刺客豫让,春秋晚期晋国最后一位值得大书特书的人

河北邢台,豫让桥路


他招来了豫让的仇恨。

那时,豫让在晋阳之败后,已经逃入山中。起初,他或许并没有刺杀赵无恤的念头,但智瑶的脑袋变成了赵无恤的“酒罐子”之后,豫让内心必然会发生剧烈的转变。

复仇的欲望像火一样在豫让胸中燃烧。寂静山林中,他发下重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智伯对我有知遇之恩,我必为其报仇而死!”

知遇,是上级对下级的赏识,并非朋友间的情投意合。但豫让将智瑶视作知己,这是他自己的事情,是他的权利,任何人都无权插嘴。在豫让看来,赵无恤侮辱了智瑶的尊严,他就有义务为智瑶复仇,讨回尊严。

豫让的余生,除了复仇,再无其他意义。

豫让和此前所有刺客,如曹沫、鉏麑、专诸、要离等人,都有绝大不同。

其一,他没有受任何人的指使、邀请或者利诱,刺杀完全是自己的选择;

其二,他的目的很单纯,只想杀死赵无恤,为智瑶复仇;

其三,他抱着必死之心。

大概也是因为这些原因,学者李零先生在《中国历史上的恐怖主义:刺杀和劫持》一文中,称豫让为“亡命徒”。如“歹徒”、“酒徒”、“叛徒”等词一样,亡命徒毫无疑问也带有强烈的贬义。那么豫让是不是一个亡命徒呢?这要看豫让在刺杀过程中的表现了。



为了刺杀赵无恤,豫让做了精心的准备:他改了姓名,扮作刑人,混入赵无恤宫中。

刑人就是身体受过肉刑的人,他们没有地位可言,常被充作苦役。

豫让混入赵无恤的宫中,干的就是最低下的活儿:装修厕所。这可能是豫让自己选择的工作。在其他地方,他很难遇到赵无恤,即便遇到了,恐怕也是前呼后拥,难以下手。但厕所不同,赵无恤肯定要上厕所,而且不可能领着一众随从。

豫让准备的凶器,是装修用的瓦刀,想来应该和现在泥瓦匠所用的瓦刀相差无几。这种刀是用来砌墙抹灰的,一点都不锋利。豫让要杀人,所以把瓦刀磨得锋利无比,一边装模作样抹墙,一边等候赵无恤的到来。

那瓦刀在他手中挥动着,笨拙,粗陋,与刺客们惯常使用的刀剑匕首相比,毫无美感可言,但也有好处:不惹人注意。

赵无恤来了。

这个精明异常的人一进入厕所,就觉得气氛不对。长年累月的征战使他变得十分警惕,况且他羞辱智瑶之事天下皆知,自然也会提防刺客的不期而至。于是赵无恤令左右进来,捉住豫让,详加审问。

刺客豫让,春秋晚期晋国最后一位值得大书特书的人

山西太原赤桥村,据说豫让在此行刺赵无恤


豫让也不加隐瞒,坦然亮出身份。他指着那把锃亮的瓦刀告诉赵无恤:“我来到这里,就是要为智伯报仇的。”

左右闻言,欲杀豫让,却被赵无恤拦住:“智伯已死,没有后人,他的臣子却不避凶险为其复仇,可见豫让是位贤人。如此侠义之士,怎么能杀了呢?放了他吧,我以后小心躲着他就是。”

只因欣赏一个人,就不在乎他的身份、立场和阵营,哪怕是一个前来行刺的刺客,也毫不吝惜赞美之词,并纵其生还。这样的逻辑,在今天已经很难让人理解,但在先秦时代,却曾经真实地存在过。这或许就是张承志先生所谓“清洁的精神”的一种表现。

这件事同时表明,赵无恤也是一个复杂的人,他有应受指责之处,更有值得尊敬的地方。

豫让得以活命,但他的第一次行刺却失败了。

他不放弃,准备发动第二次行刺。但赵无恤的言谈举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内心开始产生微妙的变化。



第一次行刺,豫让采取的手段是改名姓、伪装。第二次,他决定彻底改变自己的容貌,让任何人都认不出自己。

他把漆涂抹在身上,让那些毒性慢慢侵蚀自己的躯体,久之,如生癞疮。

既而,他又拔掉了自己的胡子和眉毛。

一番自我摧残之后,豫让已经面目全非。他变成了另一个人,一个形容丑陋、令人望而却步的怪物。

他到街上去行乞,人群熙攘,已经没人能认出他来了,但他的妻子却起了疑心。这可怜的妇人或许一直在等着自己的丈夫归来,此刻街市偶遇,她盯着豫让,自言自语道:“此人体型容貌都不像我的丈夫,但为何声音这么像呢?”

豫让听了,心里担忧,于是又吞炭,把声音弄得沙哑。

再没有什么需要改变了,豫让便偷偷去见自己的友人。他或许是想借此检验一下,易容、变音是否成功。

一个怪人忽然出现在眼前,那友人惊讶了半天,最后,他半信半疑地问道:“你……不是豫让吧?”

豫让说:“正是我。”

友人听了,顿时泪下:“这又是何苦呢?”

豫让把前因后果讲述一遍,表明自己复仇的决心。

友人说:“你这么做,难度也太大了吧,恐怕最终也无法成功。你的志气令人敬佩,但实在算不得聪明。为什么不找个简单的办法呢?以你的才干,如果去投奔赵襄子,作出一副甘心为其效力的模样,赵襄子一定会重用你。重用你,自然就会亲近你。如此一来,你就有机会行刺他了。这么做,不就容易得多了吗?”

豫让听了,微微一笑,用沙哑的嗓音回答道:“如果真像你所说的那样去做,就是为过去的知己报复新交的知己,为过去的主人杀害新的主人,此等大乱君臣之义的事情,我豫让是不会去做的。我之所以残身苦形,立志为智伯报仇,就是为了向天下人表明,世间还有君臣之义。如果我一边发誓效忠赵襄子,暗地里又想方设法要杀他,这不是怀有二心吗?你说的办法,当然简单易行,但我决意选择最艰难的道路,在完成复仇的同时,也要让后世那些为人臣而怀二心者感到羞愧!”

在这里,豫让说得很明白,他之所以“愚蠢”地选择一条艰难的道路,就是不想用一种错误的的方法去报复另一种错误,那样即便成功了,他也不会满意。

仅从这一点就可以断定,豫让不是一个亡命徒,因为一个亡命徒不会有这么多顾虑,他只需要不顾一切危险、不择手段去杀人即可。

这段对话详细记载于《战国策·赵策》中,而在《吕氏春秋·不侵》中,豫让与友人之间还有另一番对话,只是因为缺乏上下文,难以判断这位友人是否就是《战国策·赵策》中那位。

这友人问豫让:“你的行为我实在是不理解啊。你当年也曾在范氏和中行氏门下待过,他们被灭后,你没想过为他们报仇,如今却非要为智氏报仇,不知是何缘故?”

豫让答道:“我这就告诉你其中缘故。范氏与中行氏,我寒而不给我衣,我饥而不给我食,让我和其手下上千人一样接受相同的待遇。他们以众人的方式对待我,我当然要以众人的方式回报他们。但智伯不同,他十分看重我,使我出门有车坐,在家衣食无缺,大庭广众之中,还待我以特殊的礼遇。智伯以国士待我,我当然也要像国士一样报答他。”

何为“国士”?也就是一国之中最杰出的那些人。

豫让说智瑶把他当作国士,这让方孝孺老先生很不屑,他在《豫让论》的结尾说:“袖手旁观,坐待成败,所谓国士的报答,就是这样的?等到智伯死了,才忍不住愤怒,甘心堕于刺客之流,这有什么可称道的?如此看来,豫让是算不得国士的……”

还好,他没有痛骂豫让自毁身体,对不起父母和上天。



第二次行刺的地点最终选定在那座桥边。

之所以选定这座小桥,是因为豫让早已探明,赵无恤到自己的园囿中巡游,返回时必从此处路过。

他躲在桥下,侧耳细听,像一个潜伏的猎人,小心翼翼等着猎物入网。

终于,马蹄声和人声过来了。越走越近。

那队人马走到桥头时,意外忽然出现。赵无恤的马惊了,立于桥头,嘶鸣、踢踏,显得焦躁不安。

赵无恤自忖道:“莫非豫让在桥下?”

他不确定。就像上次在厕所中的遭遇一样,他只是隐约感到有什么不对劲。

派人到桥下看,有人。一问,果然是豫让。

赵无恤有些恼怒:“你曾经做过范氏、中行氏的家臣,智伯灭了他们,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做了智伯的家臣;而今智伯已死,你为何独独要为智伯报仇,而且不惜一切代价?”

那沙哑不堪的声音答道:“不错,我是做过范氏和中行氏的家臣,但他们待我如众人,所以我也像众人一样回报他们。至于智伯,却是以国士待我,所以我也要像国士一样回报他。”

就像回答那位友人的疑问一样,豫让的回答坦然、理直气壮。

赵无恤听毕,一声长叹,忽然落下泪来。

“唉,豫让啊,你为智伯所作的一切,已经闻名天下;我曾经饶过你的命,也算是仁至义尽了。现在你自己考虑一下该怎么办吧,反正我是不会再放你走了。”

一声令下,士兵们将豫让团团包围。

在《吕氏春秋·序意》中,有一个细节为《战国策·赵策》所无:当赵无恤怀疑桥下可能埋伏着刺客时,他命令参乘(即陪乘之人)青荓(音平)到桥下去看。青荓一看,桥下果然有人,正躺在地上装死。再仔细一看,是豫让。而此时豫让也认出了青荓,他叱责道:“赶紧走开,我正在做大事。”青荓说:“年少时我们俩就是好朋友了,如今你要做大事,我不能说出去,说出去就是出卖朋友;但若不说,眼睁睁看你杀掉我的君主,又失掉了为臣之义。如此,我唯有一死了。”言毕,青荓退而自杀。

刺客豫让,春秋晚期晋国最后一位值得大书特书的人

汉画像石,豫让行刺


《吕氏春秋》评论说,青荓既看重君臣之义,又不废弃朋友之道,他和豫让可谓真正的朋友。

青荓的自杀,为豫让行刺赵无恤让开了道路,也为豫让的事迹增添了深度和悲剧色彩。

但被包围起来的豫让,已经没有了刺杀的机会。

如果故事到此结束,仍然不失其完整性和撼人心魄的魅力,其原因诚如赵无恤所说:豫让的所为已经感动天下人。而赵无恤义释豫让,也留下了美名。

但故事并没有完,它继续向纵深处发展。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豫让向赵无恤提了一个要求。

“我听说: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上次,您已经宽赦过我,天下无人不称颂您的贤明。今日之事,我固然应该受死,但临死之前,希望您能把衣服给我,让我刺上几剑,以此表示智伯之仇得报,我也可以死而无憾了。”

豫让觉得这个要求有些过分,赵无恤未必能答应。

但赵无恤答应了。在撼人心魄的忠义面前,连强大的对手都肃然起敬。可惜,这样的情节在我们的历史记忆中少之又少。

赵无恤脱下外衣,让人递给豫让。

豫让拔剑在手,大呼,三跃而击之,然后仰天长叹:“九泉之下,我可以见智伯而无愧了!”

说完,伏剑身亡。


刺客豫让,春秋晚期晋国最后一位值得大书特书的人

山东武梁祠汉画像,刺客豫让


豫让之死,是尊严的胜利。

这尊严既包括智瑶的尊严,更包括豫让本人的尊严。从某种程度上说,还包括赵无恤的尊严。

豫让复仇的终极目的,是为智瑶讨回尊严,回报智瑶的知遇之恩。为此他愿意付出一切,包括生命。但是,他不会牺牲自己的尊严。所以,他拒绝采取“不义”的方法——豫让这么做,应该还有另一层原因:赵无恤的义释赢得了豫让的尊重。

我以为,当豫让在桥下准备第二次行刺的时候,或许夺取赵无恤生命的念头已经没有那么强烈。能取赵无恤的生命,当然还是会取,但取不了也不要紧,只要能讨回智瑶的尊严即可。

复仇,终于成了一种仪式。

敌对的双方,以完美的配合,完成了仪式的伟大胜利。

豫让自杀的消息传出,赵氏的士人,都为之落泪。

这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悲剧,它激烈、凝重的美,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已经遥远得如同传说。

(《大梦春秋》112,待续。文图原创,盗用必究)

Tags:史记·刺客列传   大梦春秋   方孝孺   豫让论   中行氏   行刺   亡命徒   吕氏春秋·不侵   智瑶   赵襄子   吕氏春秋·序意   战国策·赵策   战国策   刺客   吕氏春秋   赵无恤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