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纸上谈兵:析卫青不败与李广难封(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的主人公)

网络整理 2022-04-26 最新信息

纸上谈兵:析卫青不败与李广难封

​ 宜川中学 王春生

​一千多年前,王勃在他的名作《滕王阁序》中留有这样的佳句:“李广难封,冯唐易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明主,窜梁鸿于海滨,岂乏明时。”王勃把李广与贾谊、冯唐、梁鸿等悲剧人物等量齐观,无疑为李广添上一抹悲情色彩。李广为何悲情?王勃已经言明,原因即在其于“难封”。李广戎马半生,堪为骁勇,时人谓之为“飞将军”。但他终身却未有封侯之赏。对此历代文人颇为李广抱不平。与李广同时代的司马迁曾借汉文帝之口惋惜道:“惜乎,子不当时,如遇子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在李广身后的一千年,比李广更文武双全的辛弃疾曾颇感不满地言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南宋是个让人一言难尽的朝代与辛弃疾生活在一个朝代的刘克庄曾伤怀地言道:“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由此可知,李广在我国古代的文人圈中享受着何等高的人气。他在古诗词世界里备受推崇。人们在赞扬一个人时,习惯于找一个对立面,喜欢捧着一人,踩着另一人。人们在赞扬李广时,也不例外。早在西汉时,太史公在他的《史记》里对李广不吝溢美之词,同时拐弯抹角、话里有话地暗贬低卫青、霍去病。到了唐代,这种风气更甚。生活在盛唐时期的王维干脆直接言道:“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份数奇。”但卫青的不败真的是由天幸?李之所以无功仅仅是因为缘数奇吗?笔者认为这些说法真多少有些问题的。

首先来看卫青的不败真是由“天幸”吗?笔者想说,这绝非如此。卫青之所以不败是由于他高超的战术能力。

​ 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之谋后,汉武帝已放弃从文景两朝延续下来的和亲政策,全力反击匈奴已成为汉武帝的新国策。如何克制匈奴骑兵?这成为摆在汉朝军方面前的头等重要的课题。作为汉武帝时期军界双子星的卫青霍去病俩舅甥。他们无愧双子星的称号。他们认识到汉军之于匈奴的装备优势,有针对性地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快速冲击至匈奴骑兵近前,有效地缩短攻击距离,对冲掉匈奴骑兵善射的优势,与他们进行贴身肉搏战。从当时汉匈双方的装备水平来看,汉军明显具有压倒性优势。当时汉军已普遍装配铁甲,而匈奴骑兵仅配有皮甲。汉军配备有威力强大且很能破甲的环首刀,而有些匈奴骑兵的近战武器的材质仅为铜。其破甲能力如何?就不言而喻了。所以有“一汉敌人五胡”之说,并非夸大其词。因此卫青霍去病的与匈奴骑兵贴身肉搏的战术,确实颇具其合理性。从公元前129年至公元前119年的四次汉匈大战中,卫青霍去病能频传捷报,决非偶然。其重要原因是在大汉雄厚国力的基础上卫青霍去病所确定的正确的战术。被许纪霖教授赞誉为“史学界’后浪’”的张明杨曾将卫霍二人所创立的这一战术赞叹为“骑兵革命”。卫青的战术创新能力强悍如厮。他的不败真的由“天幸”吗?这不得不让人存疑。

所谓“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我们以一场具体战役为标本中再来剖析卫青的军事能力。

从公元前129年以来,匈奴遭到了汉朝持续不断的毒打。其势力已不断萎缩,走向衰落。慑于大汉兵威,匈奴单于伊稚斜决定将其王庭与主力迁至“汉兵不能至”的漠北,基于此汉武帝决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孤注一掷地倾全力发起“漠北之战”。他征发“负私马凡十四万匹”并派“几十万人护送粮道,”而且“粮重不与焉”。汉武帝确实魄力非凡,敢把这么多的筹码全都推到赌桌前。确实让他与帝国承受了巨大风险。作为当世良将的卫青霍去病无疑是对冲这一风险的王牌。汉武帝知人善任,让卫霍二人各领五万骑分别从定襄、代郡出兵对匈奴分进合击。先说霍去病。他延续了自己一向的战术风格,狂飙突进地一路向北,遇见了匈奴左贤王的主力。霍去病大破左贤王,斩首7044级,马踏狼居胥山,书写了汉家男儿的一段传奇。消息传至伊稚斜处。他决定“远其辎重”,不希望让汉军能够以战养战。并“以精兵居于漠北”以逸待劳地等待汉军出现,伊稚斜希望遇见汉军主力军团,并能够战而胜之。找补回,左贤王在霍去病处的损失。非常不巧,他遇见了卫青。如前所述,汉武帝为了此战已经痛下血本。所以大汉帝国已有输不起之虞。卫青此战只许胜不许败,一向善打经济战的卫青自然明了其中的关节。他遭遇匈奴骑兵后,即令“将武钢车自结为营”。卫青发现对方军队以骑兵为主,他因此利用“武钢车自结为营,”来抵消匈奴骑兵的冲击力,此时马镫尚未问世,匈奴骑兵的远程打击能力有限,而反观汉军,其远程打击能力自然要远胜于匈奴,此时汉军的弩箭已备有望山(即标尺),大大提高其射击精度。汉军的矛戟等长兵器长达四米,匈奴方长兵器仅长两米,如此,卫青所率的汉军依托营垒,不断地消耗匈奴的有生力量。在武钢车抵消匈奴骑兵冲击力的前提下,汉军在短时间内已然立于不败之地。此时卫青在等待着战机的出现。经过一天的鏖战,战机果然降临。至傍晚时分,“大风起”,大漠地带的大风,对人们的能见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卫青抓住机会,“纵左右翼围单于。”

卫青因此把这场汉匈间的骑兵决战,变成了一场双方骑兵间的贴身近战。如前所述,由于汉匈间在装备上的巨大差距,匈奴在贴身近战上很难对汉军形成优势,伊稚斜看着自己的军队渐处下风,他“自度战不能如汉兵”。于是他携百余骑突围逃离战场。匈奴一方因此溃散。卫青于是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此役,卫青所部共斩杀匈奴精兵一万九千余级,其战果可谓巨大后世因此有诗赞曰:“大将军出塞,白日暗榆关。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孙子兵法》有云:“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在孙武子看来所谓在“善战者”当符合这两点标准:一是得确保自己“先为不可胜”。一是需要耐心等待“敌之可胜。”如是作为“善战者”自可以抓住战机,批亢捣虚,毕其功于一役地完成其战前所确定的目标。回眸卫青在漠北之战的表现,他完全够得上孙武子所设的这两条标准。首先,他与匈奴骑兵甫一接触,即利用“武钢车自结为营,”依托汉军的装备优势,帮助其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了自身的“先为不可胜”。依此,他与伊稚斜不断地相持,耐心等待战机的出现,在此过程中,卫青非常能沉得住气,没有犯下致命失误。这“待敌之可胜”的过程做得非常好。由此可见,卫青用兵之沉稳。到当天傍晚“大风起”,卫青立即抓住战机转守为攻,利用汉军的近战优势最终大破伊稚斜主力。卫青堪为孙武子所推崇的“善战”之将。作为一个善战的将军,他之所以不败,与其说是“天幸”不如说是缘于他卓越的军事能力。

卫青凭借“不败”的战场表现为自己积累了赫赫战功,这些战功带给卫青自己封侯盈门的殊荣。这与李广的境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卫青之所以享封侯之赏,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因为他的辉煌战功与卓越的军事能力。

现在我们就以战功与军事能力为视阈,来分析下李广难封的原因。

李广的军事能力如何?千百年来,流传有大量赞颂他的诗。笔者认为有这样一首诗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他的军事长板,诗曰:“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首诗非常传神地表现出李广出众的射艺。

李广凭借他的射艺在战场上光芒四射,屡屡帮助自己建功立业。时间一长,他逐渐在心理上对自己的射艺产生强烈的依赖路径。在革新汉军对匈奴的战术上,他逐渐落后于卫霍。基于此史学界“后浪”张明杨在《纸上谈兵》一书中指出:“不是出身行伍的卫霍并没有李广那样的传统包袱,对似乎天然正确的骑射战术并无执念”。由于李广对“骑射”战术执念过重,由此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汉军的骑射能力如何比得上自幼即接受骑射训练的匈奴人?抱着骑射战术不撒手的李广明显是以汉军之短来敌匈奴人之长,其战果必然会相当惨淡。如公元前129年,李广率一万骑出塞作战,为匈奴所“破败”由于其所部在匈奴骑射战术的打击下,“所失亡多”,由于李广所部伤亡惨重,最终匈奴依靠人数优势生俘李广。此战证明,在汉武帝以举国之力反击匈奴的大背景下,李广的骑射战术并不如适合当时的汉军。反观卫霍,他们不纠结于骑射战术,能够做到该放弃时且放弃。他们充分发挥汉军的装备优势,积极主动地与匈奴打贴身肉搏战,有效做到扬长避短,与李广相比,卫霍二人自然是战果辉煌。李广与卫霍相较,其战功自然就暗淡了下来。此外,李广之所以难封是因为他在反击匈奴中表现出来的特点,让他最终与封侯渐行渐远。在李广被俘两年后,匈奴左贤王进犯渔阳、上谷等地韩安国被杀得大败亏输。此时李广临危受命,率部坚守右北平,最后打得匈奴“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从以上两战可以看出,在与匈奴的战争中,李广明显表现出守强攻弱的特点。如此,李广在战场上的定位为,率一支偏师,以守城为主,牵制消耗匈奴的主力。其在战场上是配角。真正的主角是像卫霍那样,攻城掠地,将战场上的胜利转化成战略性成果,能给予匈奴沉重打击的名将。李广与他们相比自然就显得默默无闻。卫霍因之吸引了太多的镁光灯,作为配角的李广只能处在犄角旮旯里,很难引起赏赐军功的部门的注意了。

Tags:卫青   李广   赵括   霍去病   王勃   匈奴   汉武帝   贾谊   史记   汉朝   司马迁   南宋   刘克庄   西汉   王维   滕王阁序   肯特山   汉文帝   唐朝   长沙   战斗机   罗伯特·李   武器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