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再说明武宗应州大捷:明军与鞑靼谁损失更大?鞑靼真的不敢再南犯(朱厚照应州大捷)

网络整理 2022-04-26 最新信息

昨天写了一篇关于明武宗应州大捷,前后六日详细战况的文章,但里面有几个问题没有说清楚。

所以今天再写一篇文章进行补充。

1、明军为什么斩首数那么少?

这里仍然要强调一句:明军的斩首数不等于实际杀敌数。

明军被记录的斩首数,是用来向上报功的,是直接和银子、军职挂钩的。

而不是用来计算斩杀敌军数量的。

比如明武宗正德十年的时候,朝廷重新发布对北虏作战的赏格,明确强调以割取首级为准:

独斩一级者升一秩。三人共者,首升署一秩,从给赏。四五六人共者,首给赏,从量赏。”(《明史·兵四》)

你只要能割到首级,就是战功一件,就能上升一个军职;其他具体情况具体细分。

但仍然是以割首级为准。

所以斩获首级跟杀敌数,这就是两个不搭边的事,压根不能划等号。

但是,不是每次跟敌军的战斗,明军都能顺利割到首级;尤其是在和鞑靼的对战中,他们有替战友收尸的习惯;而且能把战友尸体带回去,是能够获得赏赐的。

所以明军在与鞑靼的对战中,就不说明军胜少负多了,就算是明军每战必胜;也没有多少首级可供给他们割取。

当然,也不是说只要明军割取首级,就能够向上报功的。明军内部验收首级的标准,还是相当严格与规范的,验功的时候朝廷会派御史、监军等检验。

怕的就是有人虚报战绩、杀良冒功等;所以就算能割到一千个首级,等到朝廷派人验收的时候,可能只有六七百可以算上。肯定会给大浪淘沙一波。

再说明武宗应州大捷:明军与鞑靼谁损失更大?鞑靼真的不敢再南犯

比如对北虏首级的验收标准是这样的:

辨虏首级,发下垂无灸痕,气膻者并是。如浮水仰面者,即妇女(阴人则阳气在面,故仰。予尝论捣巢功,将斩获妇女者止拟赏,亦以除恶类;不拟升,则于名爵不滥),皮肉不缩者即僵尸,气腥者即汉人。 ”(《译语》)

会根据明军呈上去北虏首级,从外形、发式、气味等进行判断;看到到底是真的虏首,还是在杀良冒功,又或者实在捡尸。

如果搞清楚这个前提条件,就不会觉得《明武宗实录》里,明武宗的战绩被抹黑了。

应州之战前后持续了六天,明军在与鞑靼的战斗中,基本上没有割首级的机会。

第一天,秀女村之战,是一场遭遇战,双方没有大战,稍一交手就分开了,基本都不会有太大损失。

第二天,应州城北五里寨之战,双发爆发激战,但是明军处于不利的态势;王勋部被鞑靼围在了城外,哪还有时间去割首级?

第三天,因为大雾,王勋部乘势回城,双方处于对峙状态,没有交手。

第四天,双方在应州城外涧子村开打,明军先后投入三波大军,几乎是血战了一天。一直打到晚上才散开,然后就各自扎营对峙,去哪割首级啊?

第五天,又是从早上打到傍晚,双方没有分出胜负,还是处于对峙状态,依然没有机会出去割首级。

第六天,鞑靼兵一早就撤退了,明武宗立马带人去追,就算地上的鞑靼尸体没被收干净;明军还是没有时间去割首级啊。追到朔州城外,因为刮起大风,明武宗带兵返回大同。

应州大战基本结束。

但是,鞑靼人并没有撤退,而是去其他地方打草谷了,明军依然处于高强度的防御状态。还是没有时间出去割首级。

所以最后报功的时候,总共收割十六个首级,其实是在正常范围里的。

算不上黑。

再说明武宗应州大捷:明军与鞑靼谁损失更大?鞑靼真的不敢再南犯

况且,这十六个首级的战功,又不是给明武宗报的,是给手下的将士报的。

要说真有黑幕,那也是克扣下面将士的战功,跟抹黑明武宗没有任何关系。

2、明军与鞑靼谁的损失更大?

应州大战总共进行了六天,双方最激烈的战端有两天,双方肯定都是损失不小。

但可以确定的是,明军的损失要比鞑靼大,因为明军基本上都是处于防御状态。

战场主动权始终在鞑靼手里。

因为明武宗虽然有意出击,但是却算不准鞑靼人的动向,不知道他们会去哪里打草谷。

所以只能派兵出去寻找,比如第一天的秀女村之战,就是王勋部与鞑靼的遭遇战。

也正是此战,才让明军成功跟鞑靼“接头”,并且一直尾随着这一支鞑靼兵。

(因为鞑靼兵是分道劫掠的)

鞑靼兵离开秀女村后往应州,王勋部立马跟了过去,然后应州城外大战。

鞑靼兵因为起了大雾,所以从应州城外撤离,王勋等部明军就接着出城寻找。

随后在涧子村遇到,并且有意在这里进行围歼,但最终未能达到目的。

再说明武宗应州大捷:明军与鞑靼谁损失更大?鞑靼真的不敢再南犯

战后根据《明武宗实录》的记载:“而我军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

才战死了五十多人,这压根就是不可能的事;在第五天的战斗中,鞑靼都打到明武宗眼前了,记得明武宗都提刀上阵了。明军可能只是阵亡五十二人吗?

所以这个数据是存疑的。如果不是明军开挂,就一定是《明武宗实录》在美化武宗的战果,体现他的指挥无双,才能使明军伤亡这么小。

但可以肯定的是,双方损失都不会小,但明军的损失会更多。

事后兵科给事中汪玄锡揭露说:

前日应州之役,杀掳人民,难以计数。六军之众,折损亦多。得失相较,实为悬绝。”(《明武宗实录》)

这里明确说明应州之战时,明军损失也很多,而且跟鞑靼的战损比很悬殊。

在正德十三年七月的时候,兵部汇总应州之战的战果,发现滥报战功的人实在太多。

巡按御史贾启以纪功册,上冒滥者凡五万六千四百四十九人。”(《明武宗实录》)

所以兵部肯定是不会答应的,经过兵部尚书王琼的讨价还价,终于把受赏人数缩减到九千人:

兵部议拟升赏,尚书王琼援御虏旧格,议当升赏者九千五百五十五人。

就这样还是不被朝堂群臣认可,因为应州之战明明打得不好,这么做不就是粉饰吗?

因言应州之役,所获不偿所失,且其间未出国门,而冒名者不可胜数,岂可专以纪功者之言为是,而众论为非乎?”(《明武宗实录》)

这里明确说了是得不偿失,所以明军的战损比,相对于鞑靼人来说,肯定是损失更为惨重的。

尤其是这里提到了冒名顶替领功的人数不胜数,最初报功的人有五六万之众,最后经过兵部重新核算后,直接给压缩成了九千多。

再说明武宗应州大捷:明军与鞑靼谁损失更大?鞑靼真的不敢再南犯

我推测是兵部把冒名顶替的人给删掉了,而且就这还没有删干净;但既然是冒名领功,所以咱们可以做个加减法,粗略估算下明军的损失。

五万六千四百四十九,减去九千五百五十五,等于四万七千左右。

所以应州之战前后六天,明军的损失人数,可能是四万左右。

但我在这里仅仅是一个推测,仅仅是一个推测而已。

3、鞑靼人真的不敢再南下吗?
当然不是。

不用等到所谓的几年后不敢南下,被打得闻风丧胆,明武宗活着时候不敢造次。

就在应州之战结束的第二天,鞑靼人就从应州跑到其他地方打草谷去了。

这也是我说应州之战基本结束的原因。

应州之战是结束了,但其他地方的战斗还在进行,鞑靼人还在到处其扰。

应州之战后的第二天:

虏犯暖泉沟、泥何儿等处。”(《明武宗实录》)

抢完一波后,立马换个地方侵扰去了:

既而虏复入王林城西,及答儿庄、窝三家、川青山等处。”(《明武宗实录》)

所以可以确定的是,鞑靼人在应州之战中,的确有相当比重的折损;但是远没有到主力受重创,以至于伤筋动骨不敢南下的地步;所以他们第二天就掉头去抢其他地方了。

但是反观明军这里,却没有再像之前那样,到处跟随鞑靼人主动出击;完全处于防御状态。

在明知道鞑靼动向的情况下,再没有跟鞑靼人交过手,而是放任他们到处侵扰。

从这个对比就可以看出,鞑靼人主力仍在,而且是相当之活跃;而明军则处于无力再战的地步,只能被动的防御侵袭;所以这里也可以印证出,明军的确遭受了不小的损失。

抢完后鞑靼就撤退了;此后依然是连年犯边,跟应州之战前没什么区别。

至于所谓的不敢犯边,主要是出自《明史·鞑靼传》中:

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

也就是此后鞑靼人依然连年犯边,但是没有再深入南下而已;可他们之前也没有深入过啊。

也就是在大同、宣府一带劫掠,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抢完东边抢西边。

这话说跟不说一样。

不过这句话是有出处的。

因为《明史·鞑靼传》,基本是修改的明朝万历年间的纪传体史书——《名山藏·鞑靼篇》。

怎么说呢?说是照抄都不过分,只是修改的个别字句而已。

《明史·鞑靼传》的前后句原话是:

明日复来攻,自辰至酉,战百余合,敌引而西,追至平虏、朔州,值大风黑雾,昼晦,帝乃还,命宣捷于朝。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

而《名山藏·鞑靼篇》的前后句原话是:

明日虏来攻,自辰至酉,战百余合,虏引而西,追至平虏、朔州。会大风,黑雾昼晦,上乃还。是后虏虽岁犯边,然罕大八弓王子死。

您可以仔细比对下,除了最后一句有所改动外,基本就是照抄下来的。

《明史·鞑靼传》说是后来鞑靼人仍然南犯,但是不敢再深入了;而这句话的原版是,此后鞑靼人仍然连年南犯,但是他们的头领挂掉了。

一句只差,意思就大大不同。

《明史·鞑靼传》的编撰者,特意修改了最后一句,算是对明武宗战绩的认可。

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是一种粉饰了。等于是把鞑靼人不敢深入南犯的功劳,直接给了明武宗。

而之所以没有发生更大规模的南犯,主要还是小王子达延汗挂掉了,几个儿子忙着抢位置。

爆发了内乱而已。

不过就算是爆发内乱,他们也没有放弃南犯,明军边防压力依然很大。

等到达延汗的孙子俺答汗做大后,就直接去北京要封赏了,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所以鞑靼人压根不是不敢南下,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无暇南顾了,主要还是抢位置引发内乱。

跟明武宗应州大捷重创他们关系不大。

而至于当作明武宗大捷重创的另一个证据:朝鲜国王派人来朝贺。

其实也是个误会。

应州之战的第二天,朝鲜的使者的确到北京朝贺了,但不是为了庆祝武宗大捷。

而是来跟他过生日的。

朝鲜国王李怿,遣工曹参判孙仲暾等,来朝贺赐宴。”(《明武宗实录》)

因为明武宗是九月二十四日生日:

万寿圣节,亲而宗藩,远而外夷,奉表来贺。”(《明武宗实录》)

看样子是朝鲜使者是迟到了。

就算是朝鲜国王知道明武宗大捷,有意来派人给他庆贺,那大捷的第二天就能赶来庆祝。是朝鲜使者有千里眼、顺风耳,还是当时有电话线啊;况且也没有飞机。

怎么可能今天大捷,明天人就赶过来庆祝。

所以这完全又是两码事。

(一家之言,求同存异,感谢您的阅读)

再说明武宗应州大捷:明军与鞑靼谁损失更大?鞑靼真的不敢再南犯

Tags:明武宗   应县   鞑靼   王勋   明史   文章   朔州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