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解读《长安十二时辰》(长安十二时辰结局)

网络整理 2022-04-06 最新信息

那么开始讲解内容之前,我们可以先简单了解一下这本书的来源,其实可能也有读者朋友知道,《长安十二时辰》这本书最早其实是来源于知乎上的一位知友的一个提问:如果你给《刺客信条》写剧情,会把背景放在哪里?大家现在也可以在知乎上搜索这个问题?我打在抖音聊天栏里面,大家现在搜索出来后的第一个回答便是本书作者,马伯庸的回答,作者当时的信手几千字,到现在的一本字数达68万的长篇故事,中间的过程肯定是非常艰辛的,但回过头看本书的诞生,真的是不得不感叹和佩服作者的强大脑洞以及对创作的热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本书的原著了呢?还是只看了《长安十二时辰》电视剧呢?假如看过,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回顾一下,如果没有看过,那今天我们也可以一起来观赏本书。

本次解读分成四块内容:第一块,我们浅谈一下书籍原著和电视剧之间的相同点:

一 首先,浅谈原著小说和电视剧的相同点

电视剧中仍旧保留了原著小说中“蚍蜉撼大树”的核心主题,(“蚍蜉”是什么,其实就是我们俗称的“白蚁”,就是体型比较大的蚂蚁。)司马迁的《史记》里面有句话叫做“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所以这是为当下“有鸿鹄之志”者的有力发声;另外,这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位卑未敢忘忧”的思想,(“位卑未敢忘忧”这句话明显是针对“李泌”而言的,因为李泌掌管的靖安司其实是太子党一羽的,当然太子在书中包括电视剧里面羽翼还没丰满,李泌是一心想着辅佐太子。

关于李泌对于太子的忠心,书中描述是相当多的,比较打动我的一段是本书的最后一章:

“李泌朝废墟里又走了几步,俯身捡起半扇烧黑的窗格,摆弄几下,又随手抛开:‘可惜此事过后,靖安司是肯定保不住了,我大概也要被赶出长安去。不过你放心,我答应给你赦免死罪,就一定会做到;檀祺想跟你,也随她,我将她放免——只可惜了太子,他以后的处境,只怕会越发艰难啊……’”

正在几个小时前,李泌及其愤慨地对着张小敬说“我要当宰相”,(关于这句话地电视剧片段,我相信大家应该都是非常熟悉地。),而当面对太子落魄的场景时,朝廷掌权的宰相之位、一手创办的靖安司、无时无刻陪伴身旁的婢女檀祺……这一切都不重要,所以从这一个场景还是可以看出李泌这个人物身上是具备非常浓厚的古代君臣之间的忠孝义的情感色彩的。

在太子还未正式夺得大权之前,靖安司一直是一个低调但是神秘的存在,作者给靖安司的定位就是“位卑而权重。”也是原著和电视剧同时被精彩叫好的重要原因。

二 其次,浅谈小说与电视剧之间的不同点

原著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核心即为“超级英雄拯救世界”,张小敬即为这个超级英雄,有着非常浓厚的美式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在里面。我自己其实是先看的小说后看的电视剧,我看小说的时候,有种明显的感觉,就是张小敬这个人物远远比李泌来的更有张力,更具情感厚度,所以张小敬是第一男主、李泌是第二男主这种感觉还是比较明显的。而电视剧里却把李必(原型为历史中的“李泌”)由小说中烘云托月的“助攻”,改为与张小敬双雄并肩的“主攻”,并且一改国产剧中单一线索,反而花开多枝,通过各方势力的角逐,杂糅宫斗剧、悬疑剧、谍战剧、反恐剧等诸多类型的元素,展示了长安华丽外表下的“兽性”和“病入膏肓”,当真可谓是“盛世危言”。

另外一个区别,就是原著中男女之情其实比较淡化,但是电视剧,会考虑到收视率,所以会适当迎合大众口味,在檀祺和李泌、和张小敬之间的感情线上描摹的会比原著浓重很多。

三 再次,浅谈《长安十二时辰》的出彩点

《长安十二时辰》,从小说到电视剧,皆获成功,下文仅为简单列举该[书&剧]的几个出彩点,尚存诸多遗漏与不足:

(1)于细节中还原历史

细节一:本书开篇第一句是“天宝三载,元月十四日,巳正。”

作者为什么选择“天宝三年”?

用作者马伯庸的原话来回答就是“对于历史故事来说,细节描写是体现时代风貌最重要的一个手法。”《长安十二时辰》之所以把故事的时间节点选在“天宝三年”(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发生于天宝十四年,“天宝三年”为“安史之乱”的十余年前),是因为这个时期,历史上没有发生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可以说是极为平凡的一年,可以方便作者进行纯粹的故事创作,并且对真正的历史不会造成任何干扰。反倒是这个时期之后,历史上倒是发生了令无数后人悚然而立的“安史之乱”,大唐的历史从此发生了重大转折,由盛转衰。所以这种前后时间的更迭,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隐喻:在这盛世奢华景象背后,是暗流涌动、危机四伏的所在。

正如书中萧规有云:“大唐已经病了,看起来枝繁叶茂、鲜花团簇,是盛世美景,可是根子已经烂了,烂透了,被蛀蚀空了,眼看就要像这勤政务本楼一般,轰然坍塌下来。”

上述这段话不禁令人联想到《红楼梦》中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一段:“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生齿日繁,事物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容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而此时的荣国府正如彼时的唐朝长安城,于病恹中奄奄一息,做最后的死亡挣扎。

细节二:剧中第二集,张小敬喝的那碗水盆羊肉里面没有辣椒油

辣椒明代才传入中国,所以唐代的水盆羊肉里面是没有辣椒油的。真实展现了唐朝长安的吃穿住行。正如作者所言:“光是专题论文和考古报告就读了一堆,还先后数次去了西安实地考察,希望能离那个真正的长安城更近一些。了解这一段历史中的人是怎么喝茶、怎么吃饭甚至怎么上厕等等。”

细节三:易烊千玺头上的簪子的插法

剧刚一开播,网友就针对“簪子应该是横着插还是竖着插?易烊千玺插对了吗?”这个问题开始讨论。但剧组一开始便对细节悉数考证,易烊千玺头上这种垂直佩戴簪子的方式叫做子午簪,正是道教的特色。横簪见于明清之后,纵簪则自两晋南北朝至唐宋均较为常见。李泌是唐朝政治家、道家学者,官至宰相以后避政修道,隐居山林,完全有资格这么带。包括剧中长安男子或身着圆领袍干练帅气,或头戴青莲玉冠、手持拂尘俊逸出尘;女子或着艳丽齐胸襦裙、高髻簪花贵态十足……这些形色各异的男女熙熙攘攘,并肩行于长安城内,尽显大唐包容、多元的社会风气。

(2)各种维度时空下的交叉结合

交叉时空一:张小敬的现代思维与李泌的古代思维激撞

张小敬:书中如何形容此人?——“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关于此人身上所展现的现代性,情节太多,不一一列举。这里就举一例,如下:

如:当姚汝问痛恨朝廷的他为什么要解救长安百姓,张小敬说道:“对达官贵人来说,这些人根本微不足道,这些事更是习以为常,但对我来说,这才是鲜活的、没有被怪物所吞噬的长安城。在他们身边,我才会感觉自己活着。”这种强烈的人人平等的精神,是典型的现代人口吻,传达的是一种“平等”普世价值观。

“这些人”、“这些事”书中也具体提到,是一心想在长安置业、娶妻安家的训骆驼手阿罗约,于天气晴好时半夜去桥畔吹笛子的乐工,练舞练到脚跟磨烂,雄心勃勃相比肩公孙大娘的李十二等。张小敬心心所念的、自始至终想救的就是这些抱着梦想和信念,在长安城内努力生活的普通人,他的眼里是有众生疾苦的。

而李泌(电视剧改编后为:李必)为历史南北朝时期北周太师李弼之六世孙、唐朝吴房县令李承休之子。书中形容实在比较繁琐且十分不清楚,所以这里直接引用电视剧中李必对张小敬的第一次对话中的言语:“吾六世高门望族,七岁与张九龄称友,九岁与太子交,何监是吾师,王宗汜将军是吾友亦随叶法善师修道近十年,圣人常召我共辩道法真意……”李必可谓是凡尔赛鼻祖。

李泌年少成名,心怀丞相大志。那段著名的“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的愤慨言语,当真把他一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之心全盘道出。相比张小敬,李泌更加在乎的是身与名。

书中描写张小敬对李泌这个人物的第一反应便是“现在算起来,李泌已是二十六岁,正是雄心勃勃崭露头角之时……李泌如此求贤若渴,看来靖安司惹下了大麻烦吧?”这般敏锐嗅觉,得益于其“十年长安兵,九年不良帅”的经历,如果说十年战争的残酷经历教会了张小敬如何生存,那九年的官场勾心斗角则令他熟知了长安这座巨兽制定的黑白规矩,使他变得敏锐和狡黠,关于“朝堂之上皆为利益之争”的道理,自然是心领神会,一丝蛛迹便能望穿见底。

张小敬和李泌都是一等一的聪明人,善于察言观色,揣度人心。但彼此又相互嫌隙,相互提防。现代人的聪明少了几分图谋算计,多了几分豁达自在。而古代人门第之见、身份之别的意识根深蒂固,就像李泌初见张小敬时便将自身来由悉数告知,除迫于时间紧迫,需直截了当办事,还有一层用意便是身份彰显后可更容易获得对于人心和处事的主动掌控权。书中的两人之遇可以死活作者将现代思维置于古代空间的奇思妙想,也是作者对大唐盛世的穿越憧憬

交叉时空二:虚拟人物与真实历史人物的对话

唐朝是一个高度重视身份的朝代,几乎不可能存在张小敬这种强调人人平等、重视每一个个体生命价值的人。不过张小敬在真实的历史中,作者书本后记中做提到,是在唐别史杂记《安禄山事迹》中作为在马嵬坡病变中首先开声、砍杀杨国忠的骑士而留下了一个名字,其他便无记载。

于小说中,张小敬这样拯救黎明百姓为宗旨的平民英雄人物,现实中不复存在。但若放在金庸小说里,这种临危受命,随后便一路过关斩将的孤胆英雄确是一抓一大把,如“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郭靖、“气势磅礴,莫之能御”乔峰、“豪气万丈,洒脱不羁”的令狐冲……;而李泌则不相同,首先,李泌本身就是一个真实历史人物的存在。再者,谋略如斯的政治人物放于真实历史中,虽不能说是一抓一大把,却也能列举几位我们熟知的人物,如西周王朝的姜子牙、春秋的管仲、战国的商鞅、西汉的张良等都是道家顶尖的政治家,这几位也称得上是一心为国为民。

所以书中的张小敬和李泌于读者看来更像是虚拟人物和历史人物在把臂交谈。同时,书中张小敬和李泌两个人互为试炼者,彼此磨炼,互相成就。他们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有生死利益的牵扯,而且这个生死利益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死,还关乎整个长安百姓的生死,整个长安的生死,乃至大唐的的生死……,尽管两者之间互相猜忌,互相怀疑,但又不得不互相利用,这种互相说服自己信任对方的心理是很耐人寻味的,又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交叉时空三:两位主角身上的李白与杜甫的人物镜像

两个诗人,杜甫生于官宦之家,熟读儒家经典,在盛年之后亲眼目睹了盛唐的衰落,造就了他理智冷静的性格。“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把自己的一生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而李白生于商贾之家,从出生到死亡,跨越的是初唐、盛唐、中唐,所以他的一生主要就是盛唐精神的真实写照,同样爱国,但是爱的方式不同,前者忧国忧民,后者飘逸豪放;同样是仰视,给人的气质也尽然不同,前者忧郁深沉,后者豪放不羁。

而李泌和张小敬,同样心系天下,但是方式截然不同。从外表上看,李泌和张小敬是完全相反的两类人。李泌懂得隐忍,擅用权术,极具城府,但因李泌多数动机出于百姓,所以这里的“城府”于他身上便是一种智慧、谋略的体现。其少年成名,却少年早熟,眉宇间早见了愁色,颇具杜甫的心怀黎明百姓的忧国之范;而张小敬,性格直爽,不愿巴结权贵,连他的入狱也因一时仗义之举,和李白又有神韵相投,可见两人的性格天壤之差。但两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保护长安城的普通老百姓,这是他们在长安临危之际能够成为合作者的重要原因。

(3)人性的揭露

人性揭露本书列举很多,这里举两个例子。因为马伯庸是王小波的忠实粉丝,所以这里我就用王小波的书籍《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两句话分别概括一下:

揭露一:“饥饿可以把小孩子变成白蚁”

蝼蚁草民,蚍蜉宵小,虽地位卑微。但也是众生之基,关乎家国兴亡。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庙堂之上,也该警惕繁华背后的黑暗。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蚍蜉”组织虽是制造阴谋的人,但也是被逼入绝境以致铤而走险的亡命之徒,他们曾经为国尽忠,却遭受不公正待遇,才想通过暴力的手段宣示自己主体的存在。

书里一段话便浅浅道明了这帮蚍蜉的身份:“萧规,目睹姐姐全家被贪官欺辱而死,职业军人的赤子之心崩塌,化名龙波,组建蚍蜉组织,团结最底层的反抗力量,试图摧毁外强中干的腐朽大唐。”

而这帮蚍蜉在长安城繁华背后的欲欲涌动,书中也多次设下伏笔,如:

伏笔1:书中描绘出来的春寒料峭的上元节,花草鲜嫩茂盛的林相府客厅,全因仆从用炭火加热石槽使得整个房间持续充满暖气而来。下人汗流浃背,林相却悠闲自在、胡坐品茶、修剪枝叶……此番对比,文字虽平铺直叙,无一丝夸张渲染,却直叫人触目惊心,背脊发寒。伏笔2:萧规挟持了唐玄宗之后,曾“邀请”他去长安之外的世界,看看蝼蚁蚍蜉所生存的世界。唐玄宗自然接触的皆是上流繁华的世界,而平民百姓则是艰难求生的底层世界。这“邀请”的背后,实则隐含了启蒙、改造的期待,期待帝王能被亲眼所见的百姓之苦所震撼,从而励精图治、造福万民。但最终的结局确实万千子民水深火热的痛苦挣扎却抵不过妖娆妩媚的杨玉环的一颦一笑。这也是作者为蚍蜉抗争之必然的伏笔。

倾听大夏之内白蚁啃噬之声,窥探历史变迁之下人伦世风之涤荡,这是本书的重要意义之一,正如书中所言:“我”是蚍蜉,但却是苦口的良药。

揭露二:“要把世界阴的一面考虑在内”

如:书中的平康街是长安城的文娱场所,汇聚了各地的三教九流,表面繁花似锦,内里却别有洞天,即最是繁华之地,恰恰隐藏着最阴暗的角落,是社会底层罪恶丛生、人性殆尽的修罗地狱。这些阴暗角落,没有人道关怀,只有利益交换。比如书中提到平康街的阴暗角落还收容着那些以色侍人的女子,她们的身体资本被挥霍殆尽之后,便会幽禁在这里,直至凄然地死去……关乎阴暗角落的叙述,这只是冰山一角,昔有一言:“观察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是去看那些繁华的商业街道,而是窥看这个城市的下水道。”实为精辟。

再如:该书人物自身具备矛盾。张小敬为何不愿为朝廷效力,是因十年的为国卖命,九年的官场打诨,令他感受了朝廷的腐败与冷酷;李泌忧国忧民但却具有执掌朝政之野心……这些细节描述使我们在考虑这二人拯救长安百姓、长安城的动机时,有了更深一层的人性考量……他们一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善恶共存,美丑兼具”,跳出了大多数小说主人公的非黑即白的人物设定,让书中的人物变得有血有肉,更加具备真实感。

Tags:长安十二时辰小课堂   李泌   长安   小说   鉴剧大赏   唐朝   我在宫里做厨师   史记   司马迁   知乎   盛世危言   交个朋友吧   马伯庸   演讲   红楼梦   刺客信条   蚂蚁   最in买手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