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点是)

网络整理 2022-06-07 最新信息

具体中石器时代,大约在距今两万年到一万年的区间,属石器时代的过渡期。


中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地质时代处在冰后期,气候由寒冷逐渐变暖,经济生活仍为采集和渔猎,使用打制石器或琢制石器,磨制石器尚未出现。

一般都将间接打击法制作的几何型“细石器”作为其主要的形式。经济生活来源仍然基本上是渔猎和采集。因原来适应寒冷气候的大型动物消失,人们面对现生的动物群,改以猎取中小型野兽为主,其中大宗的猎物是鹿类。狗已成为家畜,随着人们采集活动经验的积累,人们还从水域获取更多的鱼、贝类,以丰富食源。此时继续使用直接打制的大型石器,而占主体地位、间接打制的细石器工艺更为成熟,出现用细石片镶嵌在骨木柄上的箭、刀等进步的复合工具。镖、锥等骨器也较为精良实用。弓箭的普遍使用,使狩猎效率大为提高。

总之整个渔猎采集经济比旧石器时代有了长足进步。人们除依旧利用自然洞穴栖息外,还有了季节性的窝棚居址。埋葬死者的习俗比旧石器时代也更加复杂。


中石器时代

下川石器

下川,是山西省东南部中条山主峰历山东麓的一个山间盆地。20 世纪 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进行了发掘,在阶地上层晚更新世末期的亚粘土层中出土了大批细石器,未见陶片、磨制石器和其它农业生产工具。据碳 14测定,年代为距今 2.4 万至 1.6 万年。由于这个遗址表现出既区别于旧石器时代,又不同于新石器时代的特殊面貌,考古界定名为下川文化。

下川文化的石制品包括细石器和较粗大的打制石器两类,而以细石器为主。石器的原料多为燧石,细石器的类型达 40 多种,有锥状、半锥状、柱状、楔状和漏斗状等各种类型的典型细石核,还有细石叶和各种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以及琢背小刀、箭镞、锯、锥、钻等。这批石器的制作技术,承袭了峙峪文化的传统,又有突出的进步,为其它遗址所少见。最能体现中石器时代文化特点的,是这个遗址发现的一批石镞。石镞用压制法生产,有明显的锐尖和周边,分成圆底和尖底两种,与其它旧石器时代末期遗址零星发现的相比,不但数量多,而且制作技术相当进步。琢背小刀是下川文化的典型器物,加工方法是在石片一边轻轻敲琢,使其变得厚钝,成为刀背,另一边缘则保持石片固有的锋利边缘,作为切割的刀刃。锯是在石片的一侧或两侧作出几个尖齿,有的锯还带有短柄。雕刻器分成几种不同类型,其中斜边雕刻器数量较多,制作精细,尖刃明显,器形很固定,颇具使用价值,其工艺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各遗址的同类器所不及。有一种扁底三棱尖状器,是用较大的厚石片制作的,向背面修整出通体三棱锐尖,底端两面或一面修理成扁薄形便于装柄,这种三棱尖状器实际上就是狩猎的石矛头。

在下川文化中,粗大石器仍占有一定数量,原料主要为砂岩、石英岩。除石核、石片外,工具类型有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石锤、砺石、磨盘等。其中的石磨盘,可能用来加工采集收获的植物籽实。


下川遗址地跨山西省南部垣曲、沁水、阳城三县的各一角。从纵横二三十公里的范围内,已发现这类细石器地点16处。由此可以看出,这一带在中石器时代曾是猎人经常活动的地区。出土的大批细石器说明,当时已较普遍地使用了复合工具,包括镶嵌于木柄、骨柄而成的刀、锯、短剑及装柄的弓箭和长矛。由于这批新式工具和武器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大大地提高了一步,社会经济开始了新的飞跃。中石器时代的下川人,过着以狩猎为主、采集为辅的经济生活,为新石器时代的到来准备了条件。至 20 世纪末,从中国东北到西南的新月型地带内,发现的类似下川文化遗存的遗址已经有数十处,其中比较重要的除下川外,还有山西蒲县薛关、怀仁鹅毛口、陕西大荔沙苑、内蒙古海拉尔松山一带和呼和浩特附近若干地点,西藏聂拉木、申扎、双湖地区、河南许昌灵井、青海贵南拉乙亥、云南元谋大那乌若干地点和保山羊邑新寨、广东阳春独石仔、封开黄岩洞和南海西樵山等等。

这些遗址的年代大体上从距今 12000 年左右到七八千年前后,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发展过程。青海贵南的拉乙亥遗址,是中国中石器时代末期的遗址,距今约 7000 年。

中石器时代

灵井遗址

当时黄河流域已基本上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经济繁荣阶段,拉乙亥氏族的遗存仍保持着浓厚的中石器时代文化特点,这一事实表明各地的经济发展是有很大区别的。云南省西部的怒江、澜沧江流域,地处横断山脉险峰峻岭之间,山川紧逼,缺少较大的河谷平原。怒江中游两岸岩溶洞穴密布,崖厦发育颇多,为古代人类的栖息提供了条件。由于交通闭塞,又缺乏农耕条件,直到公元前五六千年前,这一带仍生活着一些以采集和狩猎经济生活为主的氏族。保山市西南的塘子沟村小山顶留下了他们的遗迹和遗物,发掘出土的 400 多件石器全系打制;动物骨骸都是全新世的品种;遗址中未见陶器;工具器物群中未见用于耕耘、播种、收割、加工的任何器具,只是琢孔石环表现出比旧石器时代的进步性;骨角器也比旧石器时代遗址所见数量更多、制作更精。

中石器时代

许昌人

事实表明,在黄河、长江流域进入新石器时代后,这里仍处于中石器时代。

华北平原地区主要包括中原地区目前未发现像欧洲处“间隔”阶段的“中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早期新石器文化一登场,就给人一种相当成熟和发达的印象,早期新石器文化到来之迅速,让考古者多少有点不适应,于是拙文在此提出传播因素的见解:大概与猎人文化北迁的同时,华南的早期新石器循着旧石器时代南方主工业砾石文化向北推进的路线,向北扩展,经洞庭湖地区、长江流域、江淮地区、进而扩展到中原腹地,之后北进东扩西传,在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南部这一广褒地区,或直接发展成本地早期新石器文化,或同当地大约同期形成的早期新石器文化汇合,发展成今天看到的具有各自特点的早期新石器文化的面貌,农业经济也以往日从未有过的速度在沃土上迅猛发展。

中石器时代

沙苑遗址

以细石器为代表的晚期旧石器文化从华北平原消退以后,在北方荒漠草原和东北得益于优质燧石和黑曜石石料,得到空前发展。西拉木伦河流域、河套地区、呼伦贝尔草原、松嫩平原等发现大量细石器遗存。细石器和陶片、磨制石器等共存,是这一辽阔地区新石器文化的主要特色。在细石器中,凹底石镞等新工具增多,大石核、长石叶等类型达到空前的高质量。同时,细石器同农业工具混合使用,互为补充,使之成为亦农亦猎的经济形态,这种模式可能影响到俄罗斯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

中石器时代

白莲洞遗址

在华北地许多地方新石器遗址中,打制石器仍相当多,有些发展成相当大的规模,打制、磨制相结合,创造诸多定型的农业生产工具,细石器也并因此而未全部消失,在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仰韶、龙山文化及青铜时代遗址中仍有细石器的残余,但已是风光不在了。

中石器时代

白莲洞人

下川文化已经说过,比较代表的是大量石簇和磨盘的发现,农业和狩猎开始分工。

灵井文化距今3万到1万年,以细石器为典型,对中原古生物和气候变化可参考

沙苑文化距今1万年前,石器均为小型,特殊石片为多,典型有中石器特征

白莲洞人距今1.8万年,是柳州古人中石器时代遗存,任然洞居为主。

Tags:石器时代   山西   农业   怒江   蒲县   陶器   元谋   青海   考古   云南   经济   垣曲   黄河   中条山   保山   动物   内蒙古   文化   申扎县   呼和浩特   跟着地铁圆太原安家梦   打卡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