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看电影《良家妇女》,童养媳的悲情命运(电视剧小丈夫演员表)

网络整理 2022-06-05 最新信息

文:宿夜花

1985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故事片《良家妇女》由黄健中导演,李宽定编剧,丛珊、张伟欣主演。它讲述了1948年黔北地区“童养媳”的故事,在悲情的宿命中,18岁的余杏仙告别了“小丈夫”、走出了这种畸形婚姻,开始了追求美好生活之路。

看电影《良家妇女》,童养媳的悲情命运

本片无论是从内容主题还是视听语言上来看,都是部不容忽视的佳作。本片编剧则用了“最可敬”、“最可悲”来形容这些封建礼教重压下的女性。本片在讲述她们悲惨命运的同时,并没有采用控诉模式,而是赞扬了她们的精神力量与刻画真实的山村人情

01

电影的开头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先是诠释了甲骨文中“女”字(跪在地上双手交叉姿态温顺)与“妇”字(手拿扫帚进行家务劳动的女性)的意义,再通过展示几千年变迁中的女性形象来隐喻在封建社会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庸者角色。在这些画面中,“推磨”、“打碓”到“出嫁”、“沉塘”、“哭丧”,都象征着被物化的女性。

看电影《良家妇女》,童养媳的悲情命运

作为第四代导演代表,早在此前的两部作品《小花》(副导演)、《如意》中,黄健中已经开始探索电影语言的现代化、风格的民族化。《良家妇女》依然是在这种道路的探索,它既没有戏剧化的故事、也不是传统式的一味控诉的创作思维,而是强调电影语言本身的表意性

电影的开头配乐施万春采用了古埙,这与后来知名作曲家赵季平为张艺谋的《菊豆》所做的配乐有异曲同工之妙,它的曲调传达的是一种幽深且透着一丝诡谲,给人古朴感的同时又使人倍觉压抑。电影的画面也是采取青蓝灰等冷色调作为主色调,结合黔地山区烟雾缭绕的阴湿环境,更从视觉上强化了这种幽深感。

看电影《良家妇女》,童养媳的悲情命运

电影本身并无强烈戏剧性,叙述中也更多用镜头表达取代文本的语言表达

例如,电影在描写余杏仙与炳哥萌生爱意时完全没通过语言,直接通过一连串镜头画面示意:余杏仙为炳哥做饭、饭后拾掇碗筷、看到他吃饱后露出心满意足的笑容。

看电影《良家妇女》,童养媳的悲情命运

在表现余杏仙爱情所遭受的阻力时也是较多借助镜头语言。先是“小丈夫”易少伟从中作梗将炳哥送其的戒指藏起来,他的第一次捉弄属于年少顽皮;第二次阻拦则是他听到他们的谈话后感受到这位”姐姐“即将要抛弃她后内心感到失落而主动捉弄。6岁的孩童尚且不懂他们之间的这些婚姻与爱情,因此显得悲凉又透着几分荒谬,此时影片的反思意味更得到了强化

02

人物塑造上,电影中的主要角色都是复杂、立体的普通女性她们的精神力量没有被有意识地拔高创作者也并没有选择放大角色身上的某些特征与品格。本片的感人之处体现在对最真实、不加美化的人性人情的体现

余杏仙并非是银幕上经常出现的那类典型的反抗封建的标杆式女性,五娘也并非是思想受到封建荼毒而显得愚昧不堪的老顽固。即便是代表着庸俗、落后、腐朽的“反面人物”也并非大奸大恶之人,他们身上拥有的只不过是人性本身的美与丑

看电影《良家妇女》,童养媳的悲情命运

余杏仙(丛珊饰)身上有传统的一面,她是封建礼教下成长下来的一名普通女性,对家庭、爱情、人生的理解跳脱不了小农思想与传统女性思维。电影在这方面无意拔高,是故,她不希望丈夫做官做生意,认为这些都会使人污浊化,她只希望丈夫诚实稳重、讲究孝道、重情义。她对炳哥的爱更多是出自人的天性本能,对传统模式下单纯美好感情的向往,尚未达到要挣脱封建枷锁、反抗吃人礼教的程度。而她对包办婚姻下夫家的难以割舍不仅仅是因为朝夕相处中培养出的感情,还在于她从个人意识上并没有足够的独立意识想过于这种生活方式做决裂。这种“去模式化”也是影片人物塑造上的最大特点。

看电影《良家妇女》,童养媳的悲情命运

直到解放后曲同志的到来,她拥有更强大的胆识敢于反抗这种畸形婚姻,但这仍旧是因为她内心深处对美好情感的追求与渴望、她骨子里有种韧劲儿。无论是《牧马人》中的李秀芝还是《良家妇女》中的余杏仙,丛珊的气质中总是带有一种倔强,这种韧劲决定了她塑造的角色终究是有着强大的人格力量

看电影《良家妇女》,童养媳的悲情命运

余杏仙的26岁年轻婆婆五娘是“童养媳”模式下的悲剧,多数时候她目光灰暗、神色呆滞,仿佛是被几千年的陈规陋习压弯了腰、磨垮了意志。正当观众以为这是个深受传统思想坑害的角色时,电影却展现了她的另一面。她性情通达、对杏仙百般体恤。结尾她同意杏仙离开家庭并送上手镯以示祝福时,达成了二人的“和解”,这类似于谢飞的《香魂女》里香二嫂对环环的释然,却又不尽相同。本片中张伟欣饰演的五娘从始至终都是看透了这种悲剧,只是她深埋于心,无力反抗,只得默默承受。

余杏仙对婆婆是同情的,兼有相似命运的同病相怜;对“小丈夫”的感情更多是姐姐对弟弟式的宠溺,这些都是建立在他们之间真实的情感互动基础之上的,因此显得真实可信。他们是她幸福生活的羁绊,但她对他们之间仍有微妙的情愫,这体现出了现实生活中生活自身的复杂性与真实的人情。

03

电影最震撼人心之处无外乎其对于人性的强烈礼赞,而这又是借助于对意象的强化运用来完成的。

看电影《良家妇女》,童养媳的悲情命运

电影在刻画炳哥这一富有光彩的男性角色形象时显示出娴熟的电影语言,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台词刻画。电影中,炳哥可谓是个惜字如金的角色,这甚有可能是创作者的有意为之。炳哥是个传统的劳动者形象,他身上具备传统男性劳力者的优秀品质:身强力壮、率性乐观、带有着一种近乎生猛的野性、张扬着一股强烈的生命意志力

看电影《良家妇女》,童养媳的悲情命运

电影采取了两个细节,一个是在田地里耕作的劳动场景、一个是大口吃饭的场景,在这两个细节中,导演注重了炳哥与易少伟的对比——一个性格稳健的成熟男性与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此时画面的象征意义、导演的寓意是不言而喻的:这是原始生存意志下的力量崇拜。在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中,“我爷爷”余占鳌与“我奶奶”九儿将这种力量崇拜演绎到极致。对原始生命力的崇拜当然不是第五代导演专利,在黄健中日后的很多作品里都有类似的彰显力量之美的角色,例如《山神》中的申军谊。(此外,电影还有多处细节体现神力崇拜,在这里不一一赘述。)

在对女性角色的呈现上,导演更是强化了意象的象征性用“水”来象征女性这是丝毫不罕见的,《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如此类比已经将这一意象推至成全民族共同的心理认同,这也是《红楼梦》中最浓缩的性别观念体现。

看电影《良家妇女》,童养媳的悲情命运

本片中,水有多种形态,静止的湖水、涓涓的溪流、飞奔而下的瀑布亦动亦静,女性的力量也有多种体现,她们或是心照不宣地默默承受、或是用自己的方式做着反抗。她们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是愚昧思想的中伤者,但她们却用自己的方式承受,她们的精神力量就像“水一样”温润细腻却长流不止,这种包容力与孕育力正是女性包容与坚忍的集中体现。看似最温和纤弱的女性却有着通达包容的心灵、细水流长的意志力量,这种辩证式描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阴阳调和思想(用现代的视角看,则属于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潜在体现

意象的强化运用中,充分彰显了电影的人本关怀与对人性人情的诚挚赞美

© 本文版权归 宿夜花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Tags:电影   牧马人   良家妇女   余杏仙   小花   黄健中   香魂女   如意   菊豆   张伟欣   童养媳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