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郑成功没想到,他的一场厦门大捷,给沿海老百姓带来空前浩劫(郑成功的故事简短)

网络整理 2022-05-31 最新信息

郑成功没想到,他的一场厦门大捷,给沿海老百姓带来空前浩劫

郑成功

1661年(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初,在历时一年的江宁会战中获胜的清廷,决心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消灭郑成功等南明最后的抵抗力量。

清廷趁明军新败之际,派遣安南将军达素,率领清军进入福建,并将浙江明安达礼属下八旗军,以及沿海各省绿营水军,都归达素亲自指挥,目的只有一个——全面进攻厦门,彻底消灭郑成功麾下的明军。

达素是清朝的开国功臣了,所以作战经验非常丰富,他率军抵达泉州后,为即将进行的战斗,做了两手准备:

一、策划暗杀阴谋

他用重金收买了郑成功的厨子张德,要他寻机毒死郑成功,不料事泄,被郑成功乱箭射杀。

二、毕其功于一役

他的作战计划是分兵三路出击,分别从同安、围头、海澄三个方向进犯厦门,还命令驻守广东的清靖南王耿继茂派兵北上参与围剿。

郑成功没想到,他的一场厦门大捷,给沿海老百姓带来空前浩劫

达素

这是一场堪称松锦决战以来最大规模的汉满较量,双方参战舰只达到1200多艘;也是自1279年崖山海战以来,汉族与异族规模最大的一场海战。

此战对清廷来说,就是一个扩张的过程,所以压力并不是很大;但是对郑成功来说,可不一样了。他肩负着汉族抵抗事业的成败,关系着郑氏集团的存亡,可谓是命悬一线。

战斗的激烈程度,用鏖战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郑成功的士兵在付出惨重代价后,取得惨胜——清军的船只,几乎全部被击沉、夺获。

战后的场景是,海面上到处都是船只的碎片与尸体,在翻滚的红浪中上下起伏。

此役,参战的一万多人的满族官兵,被歼灭大半(不包括蒙古八旗、汉八旗)。主帅达素、李率泰等弃船而逃,才侥幸免俘,清军的参战人员损失达十之六七。

据战后统计,清军仅从三品以上的武官,就有28人战死,计有护军统领(正二品)伊勒图、前锋参领(正三品)佟济(镶白旗)、前锋参领(正三品)噶布喇(镶白旗) 等。

厦门大海战,对清廷的海上力量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沿海各省水师在此役中几乎全军覆灭。

郑成功没想到,他的一场厦门大捷,给沿海老百姓带来空前浩劫

海战

郑成功取得了此战的胜利,稳定了他自北伐失败后,抗清势力危如累卵的局面。

也正是通过此役,清军再也不敢对他的部队轻举妄动;而郑成功也鉴于扩大战略缓冲的需要,将注意力转移到攻占台湾、创建新根据地上面。

也就是在同年3月,郑成功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被西方侵占了三十八年之久的台湾。

郑成功之所以不管后顾之忧,能全力以赴去攻打台湾,也侧面说明厦门海一仗,的确给清廷打残了,清廷再也没有力量卷土重来了。

而打了败仗的安南将军达素,灰溜溜的回到京城,老老实实的交待了这场惨败的经过。

自入关以来,清廷还没有经历武将这么大批战死的情况,顺治经受不住这么大的打击,在恼羞成怒之下,贬达素以尚书参赞军事。

郑成功没想到,他的一场厦门大捷,给沿海老百姓带来空前浩劫

顺治帝

早在去年郑成功屡败满军直捣江宁之时,顺治的尊严就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被激怒的他誓言要率部亲征,为此与孝庄太后爆发激烈冲突。

而此次厦门之征,顺治本来寄予其极大的希望,他一心期盼着,能通过此役,为满清彻底征服汉人划上个圆满的句号,现在幻想破灭了,他的身心所受到的冲击,是难以用笔墨来形容的。

既然征服不了,那就对他们实行隔离吧。于是,惨绝人寰的《迁海令》出台了。

本来早在公元1656年六月(顺治十三年),清廷就颁布过《禁海令》,主要内容如下:

严格禁止商民船只私自入海,不允许用大陆的产品、货物进行海上贸易,有违禁者,不论官民,俱行正法,货物充公,违令者之财产奖给告发之人;

负责执行该禁令的文武各官失查或不追缉,从重治罪;

保甲不告发的,即行处死;

沿海可停泊舟船的地方,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

如有从海上登岸者,失职的防守官员以军法从事,督抚议罪。

郑成功没想到,他的一场厦门大捷,给沿海老百姓带来空前浩劫

内迁线

又是严禁,又是责任制,又是保甲连带制,已经够严厉的了。

这一次来了个更干净彻底的《迁海令》。此法令1661年正式颁布后,还没来得及实施,顺治帝驾崩,康熙继位。

但先皇去世并不代表迁海令的作废,而是更残酷的规定。

1662年(康熙元年),辅政大臣鳌拜下令从山东省至广东省沿海的所有居民内迁50里,并将该处的房屋全部焚毁,以及不准沿海居民出海的措施。

这么一来,老百姓的苦难真正降临了。

当时,迁界时限只有3天,“尽夷其地,空其人”,不愿迁走的居民全部惨遭屠杀。

而仓皇迁走的人也生计无着,一家家露宿野地,不得不卖妻卖子,实在没有办法的,只好合家饮毒,或上吊投河。

据部分史料的记载就能看出,这项政策的出台,给老百姓造成的灾难。

东山县志记载,东山县在迁界过程中当场被屠杀2万多人,而到迁界令结束时"生还者,十不过二三"。

粗略估算,仅粤东8郡死亡人数就有数十万。

著名诗人屈大均在目睹这一惨景后,在《广东新语》中沉痛地写道:“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郑成功没想到,他的一场厦门大捷,给沿海老百姓带来空前浩劫

强迁

1664年5月,在第一次迁海令实施了两年之后,清廷还嫌不够彻底,以有内迁百姓偷着出去打鱼,恐怕和台湾还有所联系为由,要求在原来内迁50里的基础上,下令再内迁30里。

这一下,百姓又遭了二茬罪。

原来本属内陆的几座比较繁华的城市,这次也被包括了进去。

清官吏往往先定一界的两端,拉直绳子作为定界,因此很多居民的房子,划界从中通过,便被迫要放弃房子的半间。

界上掘深沟,以分内外,稍有跨越深沟,走出界外的,便是死罪。

清廷派来的巡海使者来新会勘界,更以潮水涌至的河面定为划界的标准,以致逼城为界,城廓附近肥沃的良田,顿时给划到了界外,致使迁民“扶老携幼,流离载道,行乞街市,露宿街道,往往饿死。”

郑成功没想到,他的一场厦门大捷,给沿海老百姓带来空前浩劫

内迁

这两次迁界,光广东省就涉及28个州县,被迁士民数百万,抛荒田地共531万多亩。

广东新会诗人黄居石专门写有《蓰村行》和《哀江门》记述其事,今节选一段:

《哀江门》

江门一望堪痛哭,乱后徘徊江之曲。

日中江上不见人,草自青青波自绿。

……

毁瓦颓墙塌道平,四顾萧条目空极。

数百年来杂沓场,惟有昏鸦啼山北。

这些诗写来一字一血泪,可见当年清廷的“迁海令”,造成了多么凄惨的后果。

后来在《清圣祖实录》中,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迁移之民,尽失其业。”

这个结果恐怕是郑成功也没有想到的。他的初心是保住大明残存的一点抵抗力量,为将来的反清复明积攒一些资本,但却在客观上促成了这一事实。

郑成功没想到,他的一场厦门大捷,给沿海老百姓带来空前浩劫

清朝官员

当年入关时,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将四旗扩展为八旗时,每三百人立一牛录额真,每五牛录立一甲喇额真,每五甲喇立一固山额真。一固山就是一旗,共有八旗(参见《满洲实录》,《八旗通志》等)。

按照这个计算的话,每旗共有25个牛录,也就是五五制。每牛录300人,则每旗7500人,八旗共6万人。也就是说,纯满族兵士共6万人。

当然还有一个20万人的说法,总之,清军入关,兵力在6万——20万之间。但此处采纳6万人的数字。

一个厦门大海战,就让其损失一万余人。这对当时的清廷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否则顺治也不可能发雷霆之怒。

郑成功没想到,他的一场厦门大捷,给沿海老百姓带来空前浩劫

乾隆帝

由于满族本身就是一个不大的少数民族,兵员有限,从此开始,他们改变了打法,进行了以汉制汉、依赖绿营汉人维持统治的进程。

而且顺治以后,清廷的八旗逐渐衰落,满八旗已经没有当年那势不可挡的作战力量,不得不依靠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用以壮大军力并加强管理蒙汉臣民。

康熙在“平定三藩”时,主力阵容就基本上换成了绿营,这时起,汉族的百姓政治待遇有所提升,汉族官员也大量的进入朝廷。虽然话语权仍显得微弱,但是毕竟有了话语权。

真正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打仗基本上都是靠汉人的乡勇了。汉人在朝廷中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可能是郑成功的又一个想不到。

郑成功没想到,他的一场厦门大捷,给沿海老百姓带来空前浩劫

郑成功

而且朝廷中随着汉人官员的增多,语言也改变了。由清军入关初期官方交流用纯满语,到康熙朝,满语、汉语同时使用,但已经以汉语为主导。后宫中自孝庄太后去世后,也以汉语为主。

到了雍正朝,朝廷上几乎使用的都是汉语。

再到乾隆时,他就曾因为皇子们国语(满语)不好而大发雷霆。而到了道光之后,恐怕连皇帝自己都不会说满语了。

根据清朝末帝溥仪《我的前半生》回忆,他只会几个简单的满语词汇了。

到了这里,不光是读者迷糊了,就连作者本人也迷惑了,我也不知道到底是满族征服了汉族,还是汉族同化了满族。

这是否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民族大融合呢?

这可能是郑成功的第三个想不到。

结语: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且是由顺利方的掌权者书写的,但是内容却总是由老百姓的血泪来填充的。

总之一句话,老百姓在任何时候,对和平都有强烈的愿望,他们是用几千年的血泪才总结出这么一句话——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

参考资料:

《清圣祖实录》

《清耆献类征选编》 清·李桓

《清史稿》民国· 赵尔巽(主编)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Tags:顺治   厦门   清廷   迁海令   禁海令   广东新语   郑成功   清军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