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文治武功,仁善贤德,建文帝朱允炆怎么就不是个好皇帝了?(朱允文与朱棣之间的故事)

网络整理 2022-05-12 最新信息

文治武功,仁善贤德,建文帝朱允炆怎么就不是个好皇帝了?

(明太祖朱元璋 画像)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薨了,也就是死了。

作为皇帝朱元璋的嫡长子,朱元璋几乎用尽了半生的时间来培养他。

为他选定了一大批用以在之后辅佐他的官员,为他清除了存在威胁和隐患的政治势力。

朱元璋为了太子朱标呕心沥血,然而现在一切都白费了。

白发人送黑发人,强如帝王,心中也一定是悲痛万分的。

三江水难言父思苦,万重山难买儿生还。

朱元璋能缔造大明,能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但却无法让自己的儿子死而复生。

不过就算朱标死了,朱元璋也并非没有任何余地。

皇帝一生,一共养育了二十六个儿子。

晋王朱棡,素有谋略,周王朱橚,天资聪颖。

楚王朱桢,精于诗书,而燕王朱棣,更是文韬武略,是那个时代里的优秀人才。

文治武功,仁善贤德,建文帝朱允炆怎么就不是个好皇帝了?

(明成祖朱棣 画像)

太子一死,这些原本是藩王的儿子们认为,自己有了角逐皇位的机会。

但十分可惜,朱元璋并没有给他们机会。

皇帝绕过了自己的儿子,而是把太子朱标的长子,即皇帝的长孙朱允炆立为了皇太孙。

这实在是太奇怪了。

一来是文武百官们觉得奇怪,朝廷里的绝大多数官员,都隶属于淮西政治集团,他们是大明王朝的老资格,是跟着朱元璋风里来雨里去,一起成长起来的。

他们了解朱元璋,就像了解自己一样。

这个杀伐果决,精明强干,手段强硬又十分冷酷无情的帝王,为什么会把皇位传给一个和自己的性格截然相反的人呢?

朱允炆在大臣们的眼里,实在是太过仁爱慈祥了。

这位在儒学文化的教育背景下长大的皇太孙性格软弱,胆怯无刚,实在是不堪大用。

这个气度恢弘,幅员辽阔的大明帝国,怎么能交到这样一个懦弱的人手里?

文治武功,仁善贤德,建文帝朱允炆怎么就不是个好皇帝了?

(紫禁城)

不过,此时的文臣,和未来的文臣,是大不相同的。

未来,大明王朝的文官集团,是明朝政治环境中的中坚力量,上可管天,下可管地,皇帝在他们的眼里又算得了什么?

正德皇帝朱厚照想要出门旅游,文官可以管。

万历皇帝朱翊钧想要废长立幼,文官可以管。

崇祯皇帝朱由检想要令行禁止,文官还可以管。

文官的权力过大,和皇权衰落以及皇帝本人的魄力有很大关系。

但朱元璋治下的文臣,却基本上没什么发言权。

作为大明的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最为传奇的帝王之一,朱元璋从始至终都把权力牢牢地控制在了自己手里。

皇帝决定的事儿,谁都无法改变。

天为帝王,地为帝王,万物皆为帝王。

朱允炆成为皇帝,已经成为了既定事实,但仍然有愤愤不平的人。

这个人,就是受封在北京的燕王朱棣。

朱棣很不服,朱棣简直太不服了。

当年父亲在朱标和自己之间选择了朱标,或许朱棣还可以理解。

因为在封建帝制时代,嫡长子继承制度的鸿沟,实在是难以逾越。

文治武功,仁善贤德,建文帝朱允炆怎么就不是个好皇帝了?

(影视剧形象中的朱元璋和朱标)

但现在朱标死了,父亲却连看都没看自己一眼,转手就要把朱允炆送上皇位。

自己还不如那个乳臭未干的臭小子?自己还比不上那个软弱无能的小侄子?

但纵然朱棣的心中有万千不满,但此时此刻,他也只能忍着。

他不敢忤逆父亲的决定,他只能选择默默地接受这一切。

但他实在不明白,为什么父亲要这样做。

朱棣的心中有疑问十分正常,因为就连朱元璋本人恐怕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传统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朱元璋选择了朱允炆,当成皇帝在帝位传承上的一次新尝试。

因为朱元璋明白,从元末天下大乱,到明朝建立,这片大地上的黎民百姓们已经历经了太多战争的磨难,饱尝无数的乱战之苦。

百姓们需要的不是像自己这样残酷无情,强硬统治的帝王,而是一个懂得体恤黎民,福泽百姓的仁爱之君。

只有用这样较为温和的治国方式,才能让明王朝走得更远。

这的确是一套能自洽的逻辑,骗骗别人可以,但却无法欺骗皇帝本人。

因为朱元璋从始至终都十分深刻地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严格意义上讲,朱允炆是不适合做皇帝的,自己明明有更好的选择,这个皇位明明应该留给自己的儿子来坐。

但无论如何,皇帝还是排除万难,选择了朱允炆。

文治武功,仁善贤德,建文帝朱允炆怎么就不是个好皇帝了?

(建文帝朱允炆 画像)

而究其原因,或许是朱标的死,朱元璋一直意难平吧。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一代雄主明太祖朱元璋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途,大行而去,龙驭上宾,时年七十一岁。

虽然朱元璋并非本篇文章的主角,但并不妨碍作者为他留下一句评语,即:

朱元璋是一个伟大的帝王,以文治太平,以武平霍乱,治隆唐宋之盛。

崛起于布衣,筚路蓝缕,终成一代明君

现在,朱元璋的剧情落幕,明王朝迎来了它的第二任主人,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虽然身为帝王,但史书上对他的记载并不多。

之所以不多,倒不是史官偷懒,而是大多都被后来的成祖朱棣给毁掉了。

所以从仅存的史料来看,我们实在无法勾勒出一个完整的朱允炆形象。

我们能大概知道的一点是,朱允炆自小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致使他成为了一个十分仁爱慈祥的人。

皇帝优待文人,宽刑减狱,轻徭薄赋,裁减冗官,还曾经改良过自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以来建立的较为严苛的法律。

老实说,朱允炆并非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昏庸之辈,他不仅不昏庸,而且还十分勤奋——皇帝搞完内政之后,开始马不停蹄的处理外部忧患。

所谓忧患,即为这些分封在全国各地的藩王们。

藩王们有封地,有势力,有军队,实在是对中央政权十分强劲的威胁。

朱允炆是个好人,但朱允炆不是傻子。

藩王不除,自己的皇位就没有一天能做安稳。

于是,皇帝开始了十分强硬的削藩之路,周王朱橚被废为庶人,湘王朱柏被逼无奈,自焚而死。

齐王朱榑被废为庶人,代王朱桂被废为庶人,岷王朱楩被废为庶人。

皇帝的叔叔们纷纷落马,堪称“死走逃亡伤”,下场实在是有些过分悲惨了。

有束手待毙的,自然也有反抗的。

燕王朱棣,就成了那个最后的反抗者。

文治武功,仁善贤德,建文帝朱允炆怎么就不是个好皇帝了?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的桥段实在太过经典,作者就不在这里翻来覆去的赘述了。

作为历史的讲述者,作者只是十分惊叹于,坐拥中原大地,精兵百万的建文帝朱允炆,居然仅仅用了四年时间,就输给了仅有一城之地的燕王朱棣。

时也,运也,命也。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南京城破,建文政权的统治宣告结束,朱允炆在漫天火海,刀兵四起中不知所踪,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桩谜案。

朱允炆登基,是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

统治结束,是在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

四年,一千四百六十个勤劳工作的日日夜夜,却换来了自己统治层面的全面崩盘。

主流史学界常说,朱允炆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皇帝本人软软无能,一味信任文官,而后又盲目削藩,以至于酿成大祸。

但作者却认为,这种论调并不完全正确。

朱允炆不仅不是一个无能的人,反而是在封建帝制时代中的贤德之君。

皇帝宽厚仁慈,善待黎民百姓,更能大力地修正洪武一朝的政治重压和残酷法律,表现甚至一度十分亮眼。

文治武功,仁善贤德,建文帝朱允炆怎么就不是个好皇帝了?

(宋仁宗赵祯 画像)

高祖刘邦之后,有文景两位贤君。

太祖赵匡胤之后,有感动历史的宋仁宗赵祯。

而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之后的建文帝朱允炆,实在是一个十分顺应王朝发展的存在。

朱允炆之所以失败,只不过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生命中,居然横生出了朱棣这个变数。

人们常说,正统皇帝朱祁镇虽然不是个好皇帝,但却是个好人。

而明成祖朱棣虽然是个好皇帝,但却不是个好人。

可建文皇帝朱允炆,不仅是个好皇帝,还是一个好人。

皇帝在治国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在民间的口碑更是十分不错。

帝王善于用人,铁铉,平安,盛庸,何福都是那个时代的名臣良将。

文治武功,仁善贤德,建文帝朱允炆怎么就不是个好皇帝了?

(铁铉 雕像)

所谓的帝王庸弱无能,只不过是因为成王败寇的缘故罢了。

倘若靖难之役的结局改写,失败的是朱棣,那么恐怕网友们又会批评朱棣同志有勇无谋,才不堪用,盲目造反,实在是自寻死路。

当年汉景帝用周亚夫和晁错就能削灭藩王,而建文帝身边更有名臣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儒,之所以落得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不过是因为历史的变数罢了。

建文帝很优秀,朱棣也很优秀,两者之间其实并不矛盾,也无需搞什么两极分化。

如果说建文帝真的有错,那么恐怕只是错在,他有朱棣这样一个雄才大略的叔叔罢了。

历史的天平从来不会倾斜于强者或弱者,又或者说,历史本没有太平,所谓的天平,只不过是后世的我们,一场场无关紧要的笑谈罢了。

Tags:建文帝   明武宗   朱元璋   明成祖   朱标   崇祯   明神宗   明朝   我在宫里做厨师   文化   慈祥   政治   儒家   朱橚   法律   朱棡   中国历史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