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武则天为何要还位于李唐王朝?

网络整理 2019-06-19 最新信息


武则天从垂帘听政到独掌朝廷大权, 终于改唐为周登上女皇之位, 但在其统治末期却将来之不易的皇位传给皇子李显, 又下诏改周为唐, 还位于李唐王朝。此举实与其争夺皇位的目的相悖, 因而引起了诸多说法和猜测。

武则天为何要还位于李唐王朝?


有人认为这是武则天统治生涯的一大转折, 表明广大臣民渴望恢复大唐皇朝的正统地位, 亦显示出女皇身后归唐的抉择。对于立李显为太子后又迟迟不还政于太子的史实, 有人解释为其贪图皇位所致, 不过在其临终之时遗制祔庙、归陵、去帝号, 回归自己大唐皇后的身份, 上演了一出悲喜剧, 还是很明智的。这些说法见仁见智, 将其主要原因归之于武则天的主观所为, 但是却忽略了一个客观史实, 即武则天还位于李唐王朝是被迫的, 是当时历史条件制约下她唯一的选择, 对于艰难到手的皇位和由她开创的武周王朝又被迫交回李唐, 即表示她要放弃武周王朝的国号及由她所立的武氏七庙, 她是既不甘心, 又痛苦、失落与无奈的。

武则天为何要还位于李唐王朝?

其一, 首先, 这是封建宗法制度及当时人们传统社会观念的约束, 使武则天不可能建立一个能够延续统治的武周王朝。武则天的夺权经过了争夺皇后之位、参与并独掌朝政、严厉镇压反对派以扫清统治障碍等阶段, 最后终于改唐为周, 开创中国女皇统治的历史。在其登上皇位后, 其统治政策趋于和缓, 可谓出现了暂时的国泰民安景象, 已不存在统治危机, 那么为何在登基后的数年即封立皇嗣李显为皇太子, 奠定了还政于李唐王朝的统治格局?此举的主要原因, 一是历史条件的无情制约, 无论从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及封建制度的基本内容约束, 以及当时社会人们的观念等诸方面, 都不可能接受和容许一个以女尊男卑为基础的女皇家族统治的新形式王朝出现, 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制度——封建宗法制。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 与国家制度相结合, 以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它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的传统演变而来, 周初统治者系统确立, 影响于后世封建王朝的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 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这是一种保证父系男权统治及世袭权位继承的制度。在武则天以前, 中国历史上的历代国家或政权的统治者及掌权人、权位继承人都是男性, 可见是严格执行这一制度的。为了保证封建宗法制的实施, 从秦汉开始建立并完善的皇帝制度中有关皇位继承制、陵寝制度、宗庙祭祀制度也已齐备。嫡长继承制是指王位和爵位由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的制度, 这是封建宗法制的核心内容,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 各朝皇位的实际继承者并非嫡长子, 但此制度无疑是历代封建制度统治集团公认的基本皇位继承原则。按照封建宗法制的规定, 武则天女皇的身份首先受到合法性的质疑, 而要迎合武则天建立女皇家族统治的需要, 首先就必须废除封建宗法制度, 重新建立一整套女皇皇位继承、宗庙祭祀等制度予以保证, 这在当时封建宗法制根深蒂固的社会背景下是根本不可能的, 作为统治者武则天, 对此问题的关心、了解及可行性无疑是最清楚的。

武则天为何要还位于李唐王朝?

二是按照封建宗法制的规定, 女皇传位面临同姓为姑侄而母子异姓以及姑侄相传女皇身后不能进入宗庙与母子相传要改周复唐等难题, 其结果使武则天只能摒弃传位于侄, 放弃武周王朝延续的理想, 传位于子, 还政于唐。既然不能改变封建宗法制, 那么武则天建立女皇封建皇朝的愿望显然不能实现, 而要建立武周王朝, 按照宗法制的规定, 在皇位继承人身份规定方面首先就行不通, 因为要实施嫡长子继承制, 皇帝概是男性, 皇位要实行皇太子继承制, 原则上立嫡长子为皇太子, 退一步讲也要立嫡子为皇太子, 无嫡子时方可立皇庶子, 宗法制规定的皇位继承并没有由侄子即旁宗继承一说。武则天的亲生子尚有两位曾登过傀儡皇位、又先后当过皇嗣的李显、李旦在朝, 她是唐王朝的皇后, 其两子当然是嫡子。有嫡子在朝, 根本轮不上侄子继承皇位, 女皇在此碰到的难题是自己已改唐为周, 但却难以解决母子异姓问题, 若传位于子, 则皇帝必然易姓, 自己煞费苦心建立的武周王朝将难以为继, 自己的理想也将半途而废。若传位于同姓, 作为女皇, 同姓后辈只有侄子, 女皇名号已属空前离经叛道, 其传位于侄更无先例, 更重要的是, 传位于侄虽然解决了建立武姓皇室家族统治延续的问题, 但无法解决女皇在武氏家族统治的宗庙设立及祭祀秩序中的地位问题, 而这正是武则天最为关心的。

武则天建立周王朝后, 即立武氏七庙于神都, 尊父武士彟为孝明皇帝, 并没有追封武氏祖上女性为皇帝, 封武承嗣、武三思诸侄为王, 其中也没有追封或封爵武氏女性一人, 证明武则天也是遵照封建宗法制行事, 并未越其雷池一步。那么其所面临的女皇在皇位继承和宗庙祭祀方面的难题, 显然在当时是一个死结。实质上, 武则天称帝之后, 先是降唐皇帝李旦为皇嗣, 赐姓武氏, “徙居东宫, 其具仪一比皇太子。”[1] 皇嗣虽然暂居东宫, 其待遇形式上和皇太子相同, 但并不是皇太子, 没有法定的皇位继承权, 其身份含糊尴尬, 武则天为皇嗣改姓实际也是自欺欺人。这既表明武则天在确立皇位继承人方面的举棋不定, 也给武氏诸人以争夺皇太子地位的希望与可能。实际上武则天大力扶持诸侄在朝中的势力, 对反对立武承嗣为皇太子的宰相大开杀戒, 对支持者充分优待, 其意向非常明确:天授元年春一月, 封武承嗣为文昌左相, “时武承嗣、三思用事, 宰相皆下之。”[2] “ (李) 昭德密奏曰:‘承嗣陛下之侄, 又是亲王, 不宜更在机权, 以惑众庶。且自古帝王, 父子之间, 犹相篡夺, 况在姑侄, 岂得委权与之?脱若乘便, 宝位宁可安乎?’则天矍然曰:‘我未之思也。’承嗣亦尝返谮昭德, 则天曰:‘自我任昭德, 每获高卧, 是代我劳苦, 非汝所及也。’承嗣俄转太子少保, 罢知政事。”[3] 这说明武则天既想重用亲侄, 又对其觊觎自己皇位怀有一定戒心。武承嗣对争夺皇位继承人怀有强烈的欲望, 虽被姑母罢相, 他又暗中策划使人上书请立自己为皇太子, “先是, 凤阁舍人修武张嘉福使洛阳人王庆之等数百人上表, 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岑长倩以皇嗣在东宫, 不宜有此议, 奏请切责上书者, 告示令散。太后又问地官尚书、同平章事格辅元, 辅元固称不可。由是大忤诸武意, 故斥长倩令西征吐蕃, 未至, 征还, 下制狱。承嗣又谮辅元。来俊臣又胁长倩子灵原, 令引司礼卿兼判纳言事欧阳通等数十人, 皆云同反。通为俊臣所讯, 五毒备至, 终无异词, 俊臣乃诈为通款。冬, 十月, 己酉, 长倩、辅元、通等皆坐诛。

“王庆之见太后, 太后曰:‘皇嗣我子, 奈何废之?’对曰: '"神不歆非类, 民不祀非族。"今谁有天下, 而以李氏为嗣乎!'太后谕遣之。庆之伏地, 以死泣请, 不去。太后乃以印纸遗之曰:‘欲见我, 以此示门者。’自是庆之屡求见, 太后颇怒之, 命凤阁侍郎李昭德赐庆之杖。昭德引出光政门外, 以示朝士曰:‘此贼欲废我皇嗣, 立武承嗣!’命扑之, 耳目皆血出, 然后杖杀之, 其党乃散。

“昭德因言于太后曰:‘天皇, 陛下之夫皇嗣, 陛下之子。陛下身有天下, 当传之子孙为万代业, 岂得以侄为嗣乎!自古未闻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者也!且陛下受天皇顾托, 若以天下与承嗣, 则天皇不血食矣。’太后亦以为然。”④[4]

以上是《资治通鉴》的记载, 关于李昭德谏武则天之言, 《旧唐书·李昭德传》记载较为详细, “昭德因奏曰:‘臣闻文武之道, 布在方策, 岂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以亲亲言之, 则天皇是陛下夫也, 皇嗣是陛下子也, 陛下正合传之子孙, 为万代计。况陛下承天皇顾托而有天下, 若立承嗣, 臣恐天皇不血食矣。’则天寤之, 乃止。”

武则天为何要还位于李唐王朝?

从上述史载可知, 对于王庆之等人的上书, 武则天并没有明确表态支持, 也没有听从岑长倩“以皇嗣在东宫, 不宜有此议, 奏请切责上书者, 告示令散”的劝告, 事实上持明确反对意见的宰相岑长倩、格辅元两人, 由于得罪了诸武, 随即遭到贬斥、诬陷, 直至被处死, 这当然主要是武则天的主张, 别人还没有如此权力, 其旨在为了让武承嗣被立为皇太子而严厉打击持反对意见的大臣, 杜绝朝廷言路。同时她又和颜悦色地接见王庆之, 对其“神不歆非类, 民不祀非族”以及“今谁有天下, 而以李氏为嗣乎”等大逆不道及明显挑拨武则天母子关系的言语竟然无动于衷, 反而赐其印纸, 予其随时来见自己的特权。这些史载充分说明, 武则天主观上是想立武承嗣为皇太子的, 只是碍于制度的约束和舆论的压力, 没有万全之策, 不敢公然行事, 有所犹豫。但其所为说明他对立侄为皇太子之事很重视, 而且采取各种措施力图促成此事。至于王庆之此后屡见武则天令其发怒, 命凤阁侍郎李昭德赐之杖, 这也只能说明王庆之有恃无恐, 对皇太子废立之事更加出言无状, 犯了忌讳, 以致触怒武则天, 要对之施之杖刑, 但并没有下诏将其处死, 还为其留有周旋的后路。而李昭德显然是位忠于唐王朝并坚决反对立武氏为皇太子的大臣, 他深知武则天的意图, 如果不断然处置王庆之, 朝野对武氏逢迎拍马及见风使舵的人就会对之效法蜂拥而至贬损皇嗣, 武承嗣被立为皇太子就会成为定局, 如果那样, 对武周王朝的统治现状以及对于恢复李唐王朝的统治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结局。于是他宁愿冒着被杀头的风险, 借题发挥, 对朝臣宣称王庆之“此贼欲废我皇嗣, 立武承嗣!”然后命人将其扑而杖杀之, 使“其党乃散”。宣称王庆之罪状显然并非武则天旨意, 而是李昭德借机公开表明自己及多数朝臣支持皇嗣李旦、反对立武承嗣为皇太子的态度, 违旨杖杀王庆之, 这是要逼武则天承认既成事实, 也为自己进一步劝说武则天奠定基础, 这显然是李昭德的一步险棋, 是孤注一掷。事实上李昭德对武则天的谏言非常及时、有用, 主要是根据封建宗法制的规定及母子及姑侄的亲属关系比较, 还有唐高宗对武则天的关照与托付等才使之登上女皇宝座的事实等, 客观地指出了武周王朝若延续将使武则天处境尴尬的危机。所谓当局者迷, 如果传位于侄, 武周皇帝不可能为曾登帝位的姑母立祖庙, 即使勉强立之, 那么因为女皇不是未婚女子, 予其独自立庙显然不合规矩, 而唐高宗作为女皇的配偶, 按理也应进入武氏祖庙, 但涉及两姓王朝的皇帝, 显得不伦不类, 对武氏王朝来讲根本不可能如此做。这个后果显然与武则天建立和延续武周王朝统治的雄伟目标是非常矛盾的, 其将使武则天及唐高宗皇帝在武氏皇族宗庙中无立足之地, 成为孤魂野鬼, 鬼魂“不血食”, 其后果等于绝嗣, 这是当时连普通百姓都非常忌讳之事, 更何况大权在握的女皇!造成如此后果是因为宗法制度及社会观念的约束, 并不是武承嗣等人的绝情, 如武则天本人对父辈的名号封赠也是遵循这一规定的。况且母子关系与姑侄关系的孰亲孰疏乃是社会常识。比较而言, 传位于子, 必然会出现王朝名号复归于唐, 这虽与武则天苦心孤诣地改唐为周的初衷相悖, 但是这毕竟保持了自己和唐高宗身后的尊崇地位, 作为李唐王朝的皇后列于宗庙总比无缘武周王朝宗庙要强胜百倍。

虽然武则天一下子还难以接受还政于唐这个结果, 但两害相较取其轻, 还政于唐对她而言已是大势所趋, 之所以没有很快兑现, 是因为她对这个结果并不甘心, 是被迫和无奈的。但是作为精明的政治家, 她又不得不如此做, 所以采用了拖延的办法, 给自己一个缓冲时间。当时向武则天建议立子的还有狄仁杰等人, 史载:“初, 中宗在房陵, 而吉顼、李昭德皆有匡复谠言, 则天无复辟意。唯仁杰每从容奏对, 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 则天亦渐省悟, 竟召还中宗, 复为储贰。”[5] 这里所言武则天主要是听从狄仁杰关于母子恩情方面的谏言, 而认为李昭德等人所谏并未使武则天改变主意, 这只是史书编撰的笔法特点所致, 实际上使武则天改变主张的主要是李昭德的谏言。经此当头棒喝, 武则天此后再也不提立侄为皇太子之事, 虽然数年间没有确立皇太子, 而且皇嗣李旦在武氏及酷吏的威胁诬陷下惶惶不可终日, 但终于得到保全, 主要还是依靠武则天的保护。皇嗣地位的保持, 也就为其后皇嗣李显被立为皇太子奠定了基础。武则天虽然采纳了李昭德的谏言, 但是其谏言挑明了武则天无法实现延续武周王朝的无情结局, 逼迫武则天违背初衷接受现实, 这实际上使其心中很恼火。李昭德后来被诬谋反与酷吏来俊臣同日被杀, 天下冤之, 武则天后来又为之平反, 可见其是知道李昭德被冤杀的, 这其中确有因还政于唐之事迁怒于李昭德之嫌。

武则天为何要还位于李唐王朝?

其二, 从武则天登上女皇的方式及武周统治集团的构成以及臣民对唐、周两个王朝的态度看, 臣民心向李唐王朝, 对武则天改唐为周的行径及武周王朝不服, 即使武则天勉强传位于侄, 武周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统治危机。武则天掌握唐中枢政权, 直至改唐为周, 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其夺权途径不是凭自己创立的军政集团所拥有的军事实力通过武装斗争推翻唐王朝而重建新的王朝, 而当时唐王朝统治状况良好, 并非已经腐朽衰落。武则天只是凭借自己是太宗朝的才人和高宗朝的宠妃及皇后身份, 因为高宗的宠信和支持才逐步完成夺权和改朝换代的, 其夺取政权的途径在封建社会中被视为非法, 其登上女皇的道路充满了勾心斗角、残酷镇压和血腥屠杀。而其严厉镇压反对派的手段过于残酷且殃及无辜百姓, 因此难服天下人之心。其建立的王朝无论是在阶级基础、统治集团的构成, 或是基本的政治、军事、法律以及经济文化制度方面, 都延续了唐王朝的旧制, 虽有形式上的改变 (例如官署及官员的称谓) , 其实质并没有根本的变更。虽然武则天将反对自己的唐宗室及大臣屠杀殆尽, 但是武周与李唐两朝的关系仍是千丝万缕难以分清, 武周女皇曾是唐朝的掌权皇后, 是唐王朝统治集团的主要人物, 周朝的官僚机构组成人员仍然是以唐官僚或是其子弟为主, 其心向唐朝或对唐朝有好感是必然的。可见周王朝与唐王朝统治集团仅仅是换汤不换药、换了块包装而已。不容忽视, 嫡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 也是封建皇位继承的主要依据, 唐朝的两个皇帝虽然被废仍然是武周王朝的皇嗣和亲王, 而且是女皇的亲生儿子而武承嗣等武氏侄辈在宗法制亲疏关系中远不如李显等皇子, 其在臣民心中的地位亦远不如李显等人, 其势力也难以与拥护李氏的臣民势力匹敌。可以说, 武则天传位于子, 废周复唐是当时社会历史的趋势, 也是臣民心之所向。无论武则天主观上如何想建立传世的武周王朝, 但是如果强行传位于武氏, 必然会引起天下大乱, 仅凭武氏的威望和实力根本不可能维持王朝的统治, 最后政权还是要归于李唐或者被他姓取代。这当然是武则天不愿看到的结果。对于臣民心之所向, 武则天本人也心知肚明, 虽常常表现为色厉内荏, 实乃其统治底气不足。

武则天为何要还位于李唐王朝?

综上所述, 可知武则天还政于唐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实质上是与武则天的主观愿望相悖的, 作为杰出的政治家, 武则天虽然有过迷惑、犹豫, 但最终选择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 尽管这对武则天来说心中是不情愿的。这也就回答了武则天在立李显为皇太子和决定还政于唐之后, 还拖着老病之躯迟迟不让皇位于李显, 直到被囚实际已失去皇帝权力之后仍不退位的原因, 主要是还政并非武则天昔时废唐建周的本意, 是迫于制度和时势, 迫于为自己身后地位计, 并非心甘情愿放弃帝位, 此举表现出一种其对帝位的固执贪恋, 这与秦始皇、汉武帝的求长生以及汉武帝对年长太子将继位的恐惧直至废杀太子属于同一心理。直至临终之时, 武则天才宣布改周为唐, 放弃帝位, 就是说武则天的还政于李唐, 是要在她死后兑现, 她复立李显为太子, 也是周王朝的太子, 如果还政于李显, 她在世时将面临改周为唐的现实, 这是作为作为武周女皇所不愿看到的。她在世一天, 都不能放弃皇帝宝座, 更不能改周为唐, 自相矛盾以遗世人笑柄, 还政于唐、以及身后归唐只能在其死后实现。这应是武则天迟迟不还政于李显的主要原因, 她内心深处是实在舍不得将自己建立的周王朝还给李唐啊!

本文作者:当代历史故事(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3768003302916612/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武则天   唐朝   李唐   唐中宗   历史   周朝   武承嗣   唐睿宗   武三思   中国历史   秦汉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