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清廷为什么最终听从了汉族官员的建议,消灭了弘光朝廷?

网络整理 2019-06-15 最新信息

顺治元年的十月二十四日,此时,明朝的福王朱由崧已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朝廷”。这一天,清廷向弘光朝廷正式发出了一道“檄谕”,历数弘光朝廷的三大罪状:

其罪一:尔南方诸臣当明国崇祯皇帝遭流贼之难,陵阙焚毁,国破家亡,不遣一兵,不发一矢,如鼠藏穴。

其罪二:及我兵进剿,流贼西奔,尔南方尚未知京师确信,又无遗诏,擅立福王。

其罪三:流贼为尔大仇,不思征讨,而诸将各自拥众,扰害良民,自生反侧,以启兵端。

清廷为什么最终听从了汉族官员的建议,消灭了弘光朝廷?

从这道檄文可以看出,清廷已经否定了弘光朝廷的合法地位,并开始打着“为崇祯皇帝报仇”的旗号,宣布要对弘光朝廷动武了!

按道理,由南明提出为崇祯皇帝报仇才更加名正言顺,福王朱由崧继统明朝政权也更具有说服力,可是,是什么原因竟然让清廷敢如此嚣张地对南明宣战?当时的弘光朝廷又都在干什么呢?

一,弘光朝廷的错误策略——借虏平寇。

弘光朝廷建立初期,正值吴三桂刚刚降清,并打败了李自成的大顺军,占领了北京。但是,在弘光朝廷的文武大臣的眼里,都以为是吴三桂借助清兵的力量打败了“闯贼”,收复了北京。

更有大学士马士英上奏要对吴三桂进行犒赏,朝廷上下官员一个个也兴高采烈,十分赞同。弘光朝廷当即决定:“封关门总兵平西伯吴三桂为蓟国公,给诰券、禄米,发银五万两、漕米十万石,差官赍送”。

清廷为什么最终听从了汉族官员的建议,消灭了弘光朝廷?

从弘光朝廷对吴三桂的封赏中可以看出,朝廷上上下下一应官员,几乎全部都沉浸在借用满族贵族兵力扫灭“流寇”的美梦当中。也就是说,“借虏平寇”此时是弘光朝廷最基本的国策。

在《明史》中,马士英是众人唾弃的奸臣,而史可法是一位令人可敬可叹的抗清英雄。那么,此时的史可法又是什么态度呢?

史可法的个人品质与马士英相比,两人有着天壤之别的差距。但是,两人在政治问题上却保持着基本一致。史可法也是“借虏平寇”的支持者。

当然,在弘光朝廷中,也有主张以自强为主的官员。比如,吏科都给事中“章正宸”、兵科给事中“陈子龙”,他们都是不赞同将清军看作义师。

章正宸上言说:“今日可忧者,乞师突厥,召兵契丹,自昔为患。及今不备,万一饮马长、淮,侈功邀赏,将来亦何辞于虏?”

清廷为什么最终听从了汉族官员的建议,消灭了弘光朝廷?

章正宸明确指出了如果借清兵平寇,将会有“引狼入室”的危险!

陈子龙则建议:“密敕诸将奋同仇之气,大整师徒。令川汉之将联络庄浪甘宁之义旅,或攻其肋,或攻其背,使敌当其一面,而我当其三面,不特逆贼可以一举荡灭,而大功不全出于敌,则中国之威灵震而和好可久矣。”

陈子龙主张自强,不希望将功劳尽归清方。他认为只要全体将领团结起来,同仇敌忾,中国的统一就能够实现。

然而,章正宸和陈子龙提出的自强之道,对于弘光朝廷来说,已全然行不通。朱由崧本就是依靠“四镇”的力量才得以登上皇位的,现在,四镇已经封爵,此时的他们,包括史可法、马士英他们,早已经没有进取之心,他们只想维持偏安一方的局面,坐山观虎斗。

对于他们来说,只要能保住江南这块最肥沃的土地,让他们能荣家安身就可以了。实际上,也正是弘光朝廷的这种“坐山观虎斗”、“避免引火烧身”的退让政策,助长了日后清廷的嚣张气焰。

清廷为什么最终听从了汉族官员的建议,消灭了弘光朝廷?

二,弘光朝廷北使团的失败

既然弘光朝廷想实行的是“联虏平寇”的政策,那么,当务之急派出使团与清廷和谈,已是迫切需要做的事情了。

前都督同知总兵官“陈洪范”自告奋勇说愿意前往北京,去与清廷见面会谈。弘光朝廷考虑到陈洪范在这方面也很有经验,而且跟吴三桂等人也有些交情,所以同意了他的奏请,于是委任他为使团重臣。并任命“左懋第”为首席谈判代表。

可没想到,陈洪范的请求其实包藏祸心。

陈洪范何许人也?他其实早就被他的女婿,明朝参将“唐虞时”的儿子“唐起龙”策反了,已经暗地里投靠了清廷,这次请求是想成为“弘光使团”中的清方奸细。

弘光朝廷的北使使团成立了,他们将由南京出发,带上了“大明皇帝致书北国可汗”的御书;赐“蓟国公”吴三桂等人的诰敕,和封赏的白银十万两、黄金一千两、绸缎一万匹。还有前往北京谒陵,祭告先帝;通谢清王,酬谢剿寇文武劳勋的使命。

清廷为什么最终听从了汉族官员的建议,消灭了弘光朝廷?

出发前,左懋第请求带兵北行收拾山东,因为他不愿意去扮演讨好清廷的可怜虫。然而,史可法与马士英他们“联虏”心切,根本听不进他的建议。左懋第没办法,在史可法、马士英他们的逼迫下,违心地踏上了北行之路。

使团行程近两个月终于到达山东济宁州,这里已经地属清朝,陈洪范随即把南明派来的护送兵马遣回了南京。

清朝内院学士“瓜尔佳·刚林”与使团在“鸿胪寺”见面。刚林对使团人员态度强硬,傲慢无理,根本没有任何和谈之意。

无奈之下,左懋第只好提出祭拜崇祯帝,没想到刚林也断然拒绝,说:“我朝已替你们哭过了、祭过了、葬过了。你们哭甚么,祭甚么,葬甚么?先帝活时,贼来不发兵;先帝死后,拥兵不讨贼。先帝不受你们江南不忠之臣的祭!”

清廷为什么最终听从了汉族官员的建议,消灭了弘光朝廷?

就这样,以左懋第为首的北使团在清廷受尽了屈辱,终被清方扣押,弘光朝廷真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左懋第最终也因清廷多次劝说投降不受而被杀。

弘光朝廷虽然看见只有陈洪范一人回来,明白了陈洪范可能是清廷的奸细,但却也没有追究他的任何责任。陈洪范后被世人称作“活秦桧”。

北使团的失败,在弘光朝廷内部曾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任何有民族气节的官员都会愤然而起。然而,作为督师大学士的史可法却还在坚持以大顺农民军为主要的敌人,对于少数官员提出的讨伐清军仍然持反对意见。

史可法始终认为,只要清廷能与弘光“南北分治”,相互之间井水不犯河水,那么,他们就没必要再去骚扰清兵,为南朝去树立另外一位敌人。而也正是弘光朝廷一厢情愿的“联虏”政策,和无所作为的态度,最终导致了更多的军阀倒向了清军。

清廷为什么最终听从了汉族官员的建议,消灭了弘光朝廷?

三,弘光朝廷在江南的经济状况

在南京建立的弘光朝廷,就地理位置来说,它控制了中原的半壁江山,也掌握了中国人口最为密集、经济最发达的淮河以南的地区。相比较清廷和大顺政权所占据的地方来讲,弘光朝廷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其实,清军一开始进入中原之时,兵力有限,并没有改朝换代的野心,而且吴三桂的投降也纯属一个意外。

然而,接下来的三个原因,终于使清廷不再满足于南北分治的局面了。

第一个原因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的经济,明显比不上南方经济的发展。

比如,兵部侍郎“金之俊”对清廷上书:“西北粒食全给于东南,自闯乱后,南粟不达京师,以致北地之米价日腾。”

清廷为什么最终听从了汉族官员的建议,消灭了弘光朝廷?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此时北京的米价已经过高,不利于民生的发展。

更有清河道总督“杨方兴”则说得更加明确:“不得江南,则漕运阻矣,将何以成天下?”

也就是说,得江南者才能得天下!清朝对于江南开始垂涎三尺。

第二个原因:那些降清的汉族官僚们,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南方人士,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南北分治。

因为这样一来,他们的故乡和亲人,将会与自己面临骨肉分离的局面。

所以,这也是汉族官员们竭力怂恿满洲贵族决策南征的原因之一。

第三个原因:弘光朝廷的无为态度为多尔衮等的决策南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清廷为什么最终听从了汉族官员的建议,消灭了弘光朝廷?

南京的弘光政权一直龟缩于江淮以南,各军阀割据自雄,只知道鱼肉百姓,从没有想过要去收复失地。

江南百姓的大量赋税都被弘光朝廷,和奉养的骄兵悍将压榨得一干二净。四镇之一的刘泽清,就曾在淮安大兴土木,建造庭园,其豪华程度不亚于王宫。

郑廉的《豫变纪略》中记载说,有一次史可法微服私访,正好到达淮安。没想到被刘泽清手下的督工头目抓住去做劳工。直到有一天,正好刘泽清亲自来察看工程进度,史可法才得以脱离苦海。他当时说:“学生效劳三日矣!”

弘光朝廷君臣上下,生活上苛且偷安,军事上按兵不动,致使清廷得以集中军力攻打大顺军,控制的地区甚至扩大到了整个北方。

清廷为什么最终听从了汉族官员的建议,消灭了弘光朝廷?

最终,多尔衮可以嚣张地给弘光朝廷宣布三大罪状,打出“为崇祯皇帝报仇”的口号,正式向弘光朝廷宣战。

其实,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清廷给弘光朝廷定的三大罪:其一,不救先帝;其二,擅立皇帝;其三,拥兵虐民。

这三大罪状,又何尝不是弘光朝廷的真实写照?

弘光元年,顺治二年五月二十二日,仅存在八个月的弘光朝廷被清兵灭亡。

本文作者:朗风习习(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2302396489400840/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朱由崧   马士英   陈子龙   明朝   崇祯   吴三桂   史可法   南明   顺治帝   山东   李自成   清朝   南京   明史   辽朝   满族   政治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