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他是三国第一个说客,两次改变历史走向,最终被吕布找理由灭口

网络整理 2019-06-11 最新信息

提起《三国演义》中的说客,人们总会想起诸葛亮、贾诩、荀彧这些明星级谋士。但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人,是一个只露了几面就领了盒饭的小角色。别看死得快,他可是三国中第一个出场的说客,并凭三寸不烂之舌,两次改变了三国的势力格局。所以,他虽然算不上明星,但至少是一颗散发过璀璨光芒的流星。

这个人,就是先后把吕布和董卓玩弄于鼓掌之上的李肃。

他是三国第一个说客,两次改变历史走向,最终被吕布找理由灭口

三国第一个出场的、真正意义上的说客

《三国演义》中第一个大忽悠:把吕布变成三姓家奴

李肃出场时,作者给的待遇很低,和群演差不多。

当时董卓刚刚进京,想废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在董卓的武力威胁下,百官都不敢吭声,只有荆州刺史丁原公然反对。董卓想弄死丁原,可又打不过丁原的义子吕布。所以董卓就召集部下商量,说要是把吕布弄过来当马仔,那他图谋天下的大事就妥了。

这时,李肃出场了。《三国演义》这样说的:

账下一人出曰:“某与吕布同乡,足知其人勇而无谋,见利忘义。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吕布拱手来降主公,可乎?”卓大喜,观其人,乃虎贲中郎将李肃。

没背景,没特写,从出场看,妥妥一个小配角。但配角李肃一出场,就改变了三国的势力格局:他成功说服了吕布。

这个说服过程行文不长,但有很多沟通技巧,我们简单说一下。

第一个技巧,拉关系套近乎。

李肃以老乡的身份,迅速跟吕布拉近关系。兄弟你最近咋样啊,过得好不好啊。听说你心有大志,哥哥我很高兴啊,正好得了一匹赤兔马,送给兄弟你用正合适。

吕布见了老乡,本就有一份香火情在,而且老乡还给自己带了豪礼,当然不会冷场,气氛就此热络了起来。

你可别小看“拉关系套近乎”的能力,这在心理学上叫“构建一个内群体”,是提升亲密关系的重要技巧。

他是三国第一个说客,两次改变历史走向,最终被吕布找理由灭口

无脑吕布,惨被说服

第二个技巧,换位思考,从吕布利益出发。

我们都习惯以己度人,对别人很难做到感同身受。但说客不同,他们会假装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来观察事物,这正是他们厉害的地方。

比如李肃,他轻松洞察到以吕布天下无双的武力,不可能甘心蜗居丁原这座小庙。所以,两人一混熟,李肃就以“有擎天驾海之才”却“为何无奈而在人下”,先扬后抑,轻松激发出吕布的羞耻感,引导吕布重新思考自己的处境。

第三个技巧,用事实判断而不是价值判断来说服吕布。

引导吕布重新思考自己的处境后,李肃接下来的话也很有技巧,“如某之不才,尚加为虎贲中郎将;公若到彼,贵不可言。”

这句话一个典型的事实判断,因为李肃知道吕布“见利忘义”的性格特点,所以应该用赤免马、黄金、明珠和可期许的“贵不可言”来打动他。相反,如果换成“国家大义”之类的,和吕布讲什么“匡扶汉室”,估计吕布就没什么太大兴趣了(价值判断对关羽之类的人才有用)。

果然,吕布也不玩虚的,直接就问,那是不是我杀了丁原,这事就成了?

他是三国第一个说客,两次改变历史走向,最终被吕布找理由灭口

丁原:昨夜为父子,今朝为寇仇

双方一拍即合。吕布当夜就杀了丁原,当了投名状,投靠董卓,还认了董卓当义父。

一场完美的忽悠就此完成。李肃用三寸不烂之舌,把吕布变成了“三姓家奴”,一举改变了当时的势力格局。

忽悠完吕布,又忽悠死董卓

李肃成功了,但心中却满是怨恨,因为“不得升用”。他立下了大功,董卓却没怎么重用他。

但李肃很快就获得了新的机会。在王允的操盘下,董卓和吕布这对“父子”很快因为貂蝉反目成仇,最后王允和吕布密谋,假装皇帝禅位,把董卓诱骗进皇宫杀掉。万事俱备,就差说客,上次表现突出、且对董卓心怀怨恨的李肃,就成了最佳人选。

可李肃没想到的是,董卓这次气运不差,从郿坞到长安250里,短短三天的路程,为阻止董卓送死,天降异相多达四次,差点把李肃愁死。(三国演义里的老天很任性,也不知道向着谁,比如董卓,天降异相阻止他送死,可后来李傕郭汜厚葬董卓时,老天又打雷把棺材霹成齑粉。)

他是三国第一个说客,两次改变历史走向,最终被吕布找理由灭口

董卓吕布因貂蝉反目

第一天,从郿坞出来,走了不到30里,董卓的车轮就折了;改为骑马,马辔头又断了。董卓感觉有些不对劲,李肃连忙说,这是吉兆啊,太师您要接受禅位了,以后就该乘玉辇金鞍才对。董卓大喜,“吾心腹人所见甚明”。

第二天,走得好好的,突然狂风大作,浓雾遮天。董卓又觉得不对劲,李肃又说,这是好事啊,主公您要当皇帝了,天降异相,红光紫雾,这是给您壮声势呢。董卓又是大喜,“吾心腹人所见甚明”。

当晚在长安城外安营扎寨,董卓听到十多个小孩在外面唱“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放在一起是“董”字;十日卜,放一起是“卓”字。董卓又问李肃,这童谣凶吉如何?李肃汗都要下来了,这么明显的“董卓将死”的寓意,你没听出来么?好在李肃有急智,愣是解释成了“刘氏要灭亡,董氏要兴起”。董卓利令智昏,居然又一次相信了。

第三天清晨,董卓上朝,一个道士拦在路上。道士头戴白巾,手持长竿竹竿上绑着一丈长的布,布上两头各写一个“口”字。董卓又问李肃,这是咋回事啊?李肃心想,没长眼睛么,道士是给你戴孝呐,还告诉了你,要杀你的是吕布哎,但嘴里推脱说,这人是个疯子,赶走就是了。

等进了北掖门,伏兵四起,吕布一戟刺入董卓咽喉,董卓就此一命呜呼。

他是三国第一个说客,两次改变历史走向,最终被吕布找理由灭口

吕布杀董卓

可以说,董卓的死,绝对仰仗了李肃对人性的洞察。人总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这叫“过度自信认知偏差”。董卓沉浸于要当皇帝的美梦之中,李肃就是利用这一点,因势利导,将“凶兆”曲解为“吉兆”,一手将董卓送往了不归路,又一次改变了当时的势力格局。

陷人于不义,最终被吕布灭口

以李肃的谋略,似乎应该有个不错的前程。可在《三国演义》中,李肃草草收场,很快就被吕布杀掉。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董卓死后,其女婿牛辅前来报仇。李肃作先锋,白天打败了牛辅,晚上却被牛辅劫营,大败。吕布以“挫伤锐气”为由,将李肃斩杀,并将其头颅悬挂于军门之上。

胜败乃兵家常事,若打一次败仗就杀头,那《三国演义》中除了赵云,估计也没几个能活的了。所以,吕布杀李肃,打败仗只是一个借口。

其实吕布早就想杀李肃。当时需要一个人去忽悠董卓入朝,有人推荐了李肃,吕布就说:“昔日吾杀丁建阳,亦此人也。今若不去,吾先斩之。”

那吕布为啥要杀李肃呢?我们分析一下,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吕布认为李肃“陷他于不义”。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孝”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道德规范,“百善孝为先”,“先有孝子,后有忠臣”,连国家选拔人才,都用“举孝廉(孝子和廉吏)”的制度。所以,“弑父”是一种让人根本无法接受的事情。人一旦做出这种事儿,在社会上就没法立足了。

吕布杀的虽然是义父,但同样让当时的人们无法接受,肯定经常在背后指指点点,吕布的个人形象裤衩裤衩往下掉,一路跌破底线。吕布本人呢?每次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扪心自问,说不定也因此后悔过。

这一点,从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吕布的表现就可以看出。张飞喊出“三姓家奴”时,原本追杀公孙瓒的吕布,调转马头攻击张飞,然后就发生了“三英战吕布”。

他是三国第一个说客,两次改变历史走向,最终被吕布找理由灭口

张飞喊出了真相

在这种心态下,吕布看整天在自己身边晃悠的李肃,能不用异样的眼神吗?而且,吕布两次“弑父”,李肃都知道得最清楚,吕布能不起杀心吗?堵不住天下人悠悠之口,灭了最知情人之口,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就是李肃的真正死因。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问:吕布杀丁原,不是自己的选择吗?如果吕布自己不动手,李肃再怎么忽悠也没用,为何吕布要赖在李肃身上呢?

这个叫“自利性归因偏差”,简单说,人遇到好事,都是自己聪明;遇到坏事,都是别人卑鄙。

人性如此,概莫能外。

本文作者:卡卡读三国(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0724260857446923/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吕布   三国   董卓   三国演义   历史   丁原   荀彧   王允   贾诩   关羽   诸葛亮   貂蝉   长安   汉献帝   赤兔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