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元代皇陵为什么难觅踪迹

网络整理 2019-05-15 最新信息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皇室姓李儿只斤(或对音译写成“博尔济锦”、“博尔济吉特”等)。1206年(宋宁宗开禧二年、金章宗泰和六年、西夏変宗应天元年),铁木真在幹难河源称汗,号"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们先后攻灭西夏、金,并一路西征,建立了横跨亚欧的大蒙古帝国。至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元,继而灭南宋,统一全国。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太祖洪武元年)八月,元顺帝妥權贴睦尔退出大都(今北京),北通大漠。元朝自成吉思汗(追尊为元太祖)开国至顺帝,传八世,前后共十五帝。

“起辇谷”与元朝皇帝葬制

自成吉思汗起,元朝诸帝崩,《元史》等文献皆曰“葬起辇谷”,但起辇谷究竟在哪里,却没有明确的记载。南宋末彭大雅之《黑闼事略》称蒙古贵族“其墓无家,以马践蹂,使如平地。若忒没真之墓,则插矢以为垣,逻骑以为卫”徐霆疏证《黑闼事略》时,认为起辇谷应该在克鲁伦河河畔:“霆见忒没真墓在泸渚河之侧,山水环绕。”元以后对于起辇谷的地望的考证众说纷纭。

明人龚之钥《后出塞录》称起辇谷在北京房山县清人张鹏翩《奉使俄罗斯行程录》谓元朝诸帝后驾崩后皆潜厝于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老城)北九里之祁连山(不是河西走廊之祁连山)张穆《蒙古游牧记》则说起辇谷在河套外伊克昭盟腾格泊西北,也就是塞因诺颤左翼右旗与鄂尔多斯右翼中旗的交界处。民国初屠寄称:“所谓起辇谷者,在客鲁伦河曲之濒,西南距撒阿里客额儿合里勒禿纳兀儿、东北距阔迭兀阿刺勒均不远”张相文有《成吉思汗陵寝辨证书》(收入所撰《南园丛稿》卷三),专论成陵及有关问题,主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说现代研究者中也有人认同这种观点。

元代皇陵为什么难觅踪迹

曾经在元朝时游历过中国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说:“一切大汗及彼等第一君主之一切后裔,皆应葬于ー名阿勒台( Altai)之山中。无论君主死于何地,皆须运葬于其中,虽地远在百日程外,亦须运其遗骸葬于此山。”从这类记载来看,元朝后嗣诸帝应该皆随先祖而葬。

成吉思汗及其他元朝皇帝的真正基址所在,引起了中外研究者的关注,特别是1990年以来,俄罗斯、捷克、例牙利、波兰、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法国、加拿大、土耳其、韩国等国家的研究机构或个人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试图寻找成吉思汗陵。

日蒙联合考古队曾在克鲁伦河流域的阿布拉格遗址发现了元代官殿遗址,在距离乌兰巴托约150英里的阿夫拉加市达尔根哈安村附近,发现一座建在四角形基座上的13-15世纪的灵庙遗址,有许多战马的骨灰和遗骨,推测是为祭祀成吉思汗而举行“烧饭”"仪式的遗留,这一带还出土了刻龙纹的香炉碎片。但真正关于元朝皇帝陵墓的直接线索,却几乎是一无所获。

近年来,中国学者对于元朝帝后墓址问题的探索也重新开始。在对蒙古有关史迹进行调査的基础上,有人提出:“(《马可・波罗行纪》中的)阿勒台山即《析津志辑佚・河间桥梁》中的金山',《蒙古秘史》称之为古连勒古山,《元史》称之为'起辇谷'

元代皇陵为什么难觅踪迹

既然如此,蒙元帝陵就在桑沽河中游西岸哈刺只鲁格山和颗颗脑儿附近。”综合各国研究者关于成吉思汗墓地确切位置的考证,比较有影响的说法集中于四个地点:

一是位于蒙古肯特山以南、克鲁伦河以北的地方

二是蒙古杭爱山一带

三是宁夏的六盘山一带

四是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旗界内的千里山一带。

结合各种资料分析,成吉思汗等人所葬之“起辇谷”,应该在幹难河等三河源头处的布尔军山一带,即今蒙古肯特山地区。瑞典学者多桑结合多种中国域外文字资料写成的《蒙古史》对于成吉思汗归葬之事记载比较详细,所指葬地亦在三河之源:“诸将奉柩归蒙古,不欲汗之死讯为人所知。护柩之士卒在此长途中遇人尽系之。至怯绿连河源成吉思汗之大幹耳朵始发丧,陆续陈柩于其诸大妇之幹耳朵中。

诸宗王公主统将等得拖雷赴告,皆自此广大帝国之各地奔丧而来,远道者三月始至。举行丧礼后,葬之于幹难、怯绿连、禿刺三水发源之不儿罕合勒敦诸山之一山中。先时成吉思汗至此处,息一孤树下,默思移时,起而言曰:

“将来欲葬于此。'故其诸子尊遗命葬于其地。葬后周围树木丛生,成为密林,不复能辨墓在何树之下。其后裔数人,后亦葬于同一林中。命兀良哈部千人守之,免其军役。置诸汗遗像于其地,香烟不息。他人不得入其中,虽成吉思汗四大幹耳朵之人亦然。成吉思汗死后百年,尚保存如是也。”

元代皇陵为什么难觅踪迹

三河源头是博尔济锦家族和大蒙古帝国的发祥圣地,成吉思汗归葬于此与历代帝王近国都而葬是异曲同工。导致对于元朝帝陵所在众说不一的原因,主要在于元朝皇帝的特殊埋葬方式。

据《元史》记载:“凡官车晏驾,棺用香楠木,中分为二,刳肖人形,其广狭长短,仅足容身而已。殓用貂皮袄、皮帽,其靴沫、系腰、盒钵,俱用白粉皮为之。殉以金壶瓶二,盏一,碗、碟、匙、箸各一。殓讫,用黄金为箍四条以束之。车用白毡青缘纳失失为帘,覆棺亦以纳失失为之。前行,用蒙古巫媪一人,衣新衣,骑马,牵马ー匹,以黄金饰鞍辔,笼以纳失失,谓之・金灵马'。日三次,用羊莫祭。至所葬陵地,其开穴所起之土成块,依次排列之。棺既下,复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则远置他所。送葬官三员,居五里外。日次烧饭致祭,三年然后返。”

元末明初叶子奇在所著《草木子》中亦云:“元朝官里用梡木二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圈定,送至其直北园寝之地深埋之。则用万马蹴平,俟草青方解,则已漫同平坡,无复考志遗迹。”

这些记载简单明了地描述了元朝帝后之葬:没有过多的随葬品,仅以一楠木棺容身,埋葬之地不建奢华的椁室或砖石构筑的玄官,地表没有封土,亦不留任何标记,甚至墓穴中的土也要尽量按原先的层位归放。墓地及其周围更没有陵园、享殿一类建筑。

元代皇陵为什么难觅踪迹

元朝实行“潜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范易代之后的破坏盗掘,以确保灵魂不被打扰。既不欲人知其葬处,陵墓前的祭祀活动也相应简单得多。元朝皇帝“葬后,每日用羊两次烧饭以为祭,至四十九日而后已”“元朝人死,致祭曰烧饭,其大祭则烧马”。至于葬后日久的祭祀,有记载说:“元诸帝陵,皆在起辇谷。其国制不起坟垄,葬毕以万骑蹂之使平,杀骆驼子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春草既生,则移帐撤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欲祭时,则以所杀之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踯躅悲鸣之处,则知葬所矣,故易世之久,子孙亦不能识也。”

这种不留任何痕迹的葬地很快就会被人们遗忘,所以元代皇陵也就成为后人的难解之迷。以其实行“秘葬”,可以认为元朝皇帝有葬制而无陵寝之制

现在的“成吉思汗陵”

在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阿腾席连镇东南有一座“成吉思汗陵”,陵园总面积5.5万余平方米,陵园的核心建筑是三座镶嵌彩色琉璃瓦的蒙古包式大殿,坐西朝东,分为正殿、后殿、南北配殿等几部分,各以廊庑相连,其中正殿高24.8米,南北两殿高18米。正殿中央供奉高达5米的成吉思汗汉白玉坐像,后殿(寝殿)正中蒙古包式的黄色绸帐内供奉成吉思汗和夫人勃尔帖・兀真的灵柜其两側蒙古包式黄色绸帐里,分别供奉成吉思汗二夫人呼兰、三夫人伊连(准噶尔伊金)的灵柜。北殿两个蒙古包中供奉成吉思汗战马的灵柜。南殿三个蒙古包中供奉成吉思汗祭天的马奶桶和林丹汗供奉的马鞍等。连接三殿的廊庑墙壁上有反映成吉思汗生平的壁画。

元代皇陵为什么难觅踪迹

成吉思汗陵”主体建筑东北,一个独立的院落中供奉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夫妇以及成吉思汗胞弟别力古台、哈撤尔的灵柜。拖雷是元宪宗蒙哥和元世祖忽必烈之父,成吉思汗死后曾受命监国,后被追尊为睿宗景襄皇帝。在成陵主体建筑东南,2005年新建成一座苏鲁锭祭台,供奉象征成吉思汗战神的苏鲁锭矛。

关于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的来历,据《蒙古源流记》考证,“因不能请出金身,遂造长陵,共仰庇护,于彼处立白屋八间,在阿勒坦山阴、哈岱山阳之大谔特克地方建立陵寝,号为索多博克达大明青吉斯汗。自后元裔之袭汗号者,率即位于八白室前”。

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4年),守陵之鄂尔多斯部进入鄂尔多斯草原,八白室”因而随迁到内蒙古。清初设伊克昭盟于鄂尔多斯草原,指定由盟长额辚玲臣主持“八白室”祭祀,“八白室”遂迁至今址。“八白室”最初只是由八间白色帐篷组成,随负责贡奉的盟旗迁徙。

1939年,为免遭日寇破坏,国民政府下令将八白室”先后迁至甘肃榆中兴隆山、青海湟中塔尔寺等处供奉。

1954年4月1日,“八白室”被奉迎回伊金霍洛,开始建成固定式陵园。

元代皇陵为什么难觅踪迹

本文作者:申报七十七载(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0735411372753422/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元朝   成吉思汗   蒙古   忽必烈   内蒙古   蒙古族   南宋   克鲁伦河   马可·波罗   成吉思汗陵   肯特山   祁连山   宋宁宗   杭爱山   蒙古秘史   元顺帝   拖雷   韩国   朱元璋   呼和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