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高句丽——隋唐时期的东北亚的“准”霸主

网络整理 2019-05-02 最新信息

自唐以降,中国史观对于周边国际政治的认识过于缺乏,导致了绝大多数国人对于古代中国的周边政治环境缺乏一个认识,由而产生了古代中国在东亚唯我独尊的错觉。然而,在隋唐以前,国人还没有这种错觉。

通过对高句丽古国与历代中原王朝之间的国际关系分析,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观念,更深入的认识到古代中国对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所采取的战略措施。

高句丽——隋唐时期的东北亚的“准”霸主

高句丽 攻战图

高句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余人,后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高句丽极盛时疆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汉江流域;西北跨过辽水;北部到辉发河、第二松花江流域。

高句丽——隋唐时期的东北亚的“准”霸主

高句丽 极盛版图

1、建国初始

公元前37年,中国东北部有一个叫做扶余的小部族发生王族内部的争权斗争,一部分扶余人便迁移了出去。这些迁移出去的夫馀王族的成员中有个叫朱蒙的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立了一个国家,名字叫做高句丽。

高句丽——隋唐时期的东北亚的“准”霸主

高句丽建国 初期版图

在高句丽建立之初,便咄咄逼人发起与扶余部的长期处于军事对抗中。史载高句丽人,“其人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扶余与汉朝关系十分友好,为了扼制处于成长期而十分具有侵略性的高句丽政权,中汉朝与扶余在军事上常常协同打击高句丽,也就在这个时候,高句丽开始见于中国的史册。

史载,高句丽土地贫瘠,气候寒冷,国小且弱。但就是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国,却引起了汉朝的注意,他们发现这个小家伙与其他蛮夷有些不同。高句丽在游牧的同时,还进行着农耕的发展,也就是说,高句丽拥有着农耕与游牧相结合的生产方式。

正是这种游牧农耕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为后来高句丽的发展奠定了根基,然而此时的高句丽盛行奢华之风,认为“宫屋不壮丽,无以示威重”,巨大的支出对于此时的高句丽来说是无法承担的,要想对国力进行弥补,那就只能靠抢和打。

高句丽人性格豪放,民风凶悍,没过多久就降服了周边的众多小族,国力迅速上升。正当高句丽沉浸在东征西讨的王霸美梦时,现实给了高句丽强力一击,在它的面前,强大的汉朝,那个刚刚击败了匈奴的存在。

见好就收的高句丽为了消化所占有土地,干脆直接依附、称臣,受到汉玄菟郡、辽东郡管辖,此刻的高句丽看起来十分老实和顺服,但是他们的心里却时刻在惦记着位于辽东和朝鲜半岛的汉四郡,这一大片肥沃而辽阔的土地使得他们垂涎欲滴,他们在等待,等待一个可以占领这片土地的时机。

2、集权与扩张

新朝王莽时期,新朝曾强迫高句丽人攻打匈奴。高句丽人不愿意,纷纷叛离出塞为寇。新朝灭亡后,高句丽人又重新归附刘秀的东汉,继续做汉朝的属民。 相比西汉时期,东汉的高句丽明显就好战了许多。

高句丽——隋唐时期的东北亚的“准”霸主

汉四郡版图

公元53年,前三国时代高句丽太祖王时期,高句丽从早期的几个濊貉部落国家很快扩张到汉江流域。高句丽太祖王,将高句丽分散的5个部落设为5个省,实行集权化统制。公元56年,太祖王吞并东沃沮。后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随后,高句丽又对乐浪郡,玄菟郡和辽东发动攻势。完全摆脱汉朝的控制。高句丽的扩张与集权化,导致了与汉朝的直接武力冲突。汉朝军事压力迫使高句丽迁都到丸都城。

公元207年,辽东太守、左将军公孙康更是东征并大破高句丽,陷其国都,焚烧邑落。将屯有县以南的荒地划分为带方郡(朝鲜京畿道、并忠清道)。

汉朝灭亡后,高句丽主动与刚刚成立的曹魏联盟攻打辽东郡。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了辽东西部。正始五年(244年)曹魏反击高句丽两次攻打,摧毁了丸都城,几亡其国,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正始六年(245年),毌丘俭再征高句丽,高句丽东川王逃跑。毌丘俭坐镇丸都城,玄菟太守王欣,乐浪太守刘茂,带方太守弓遵,分路攻打与高句丽联盟的濊貊部落。

王颀的军队追至竹岭,再次消灭其余部,将协助高句丽的邑落一并攻破,斩杀三千余人。将东汉初废弃的临屯郡故地再次纳入版图。东川王则在逃跑的过程中病死。

曹魏摧毁了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所以很快就撤离了。不过仅仅70年,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

3、复兴与扩张

五胡乱华时期,高句丽开始了真正的崛起。永嘉五年(311年),高句丽趁中原混乱的机会,于“秋八月袭取辽东西安平”,截断了朝鲜半岛通往辽东的水陆通道,然后于永嘉七年(313年)“冬十月侵乐浪郡,虏获男女二千余口”,又于建兴二年(314年)“秋九月南侵带方郡”,取得了对朝鲜半岛北方的统治。及至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广开土王谈德(公元392至412年在位)执政之时,向外扩张的势头越来越猛,除了南征百济、北讨契丹、夫馀外,约在广开土王十三年(公元404年)全部占领了玄菟、乐浪,使辽水以东的大片土地纳入高句丽的版图,高句丽国的领域空前扩大了。

高句丽——隋唐时期的东北亚的“准”霸主

高句丽的扩张

高句丽的扩张并不是一番风顺的。咸康八年(342年),丸都城受到前燕攻击。咸安元年(371年),百济近肖古王率军进攻高句丽的平壤城,高句丽故国原王出兵交战,被流矢射中,当月二十三日去世。

高句丽小兽林王继位后,开始加强高句丽国内的稳定和统一。新的法律出台。咸安二年(372年)立从中原引入的佛教为国教,并依照中原制度建立国家教育机构“太学”。 小兽林王还对高句丽军队进行了改革。

元兴三年(404年),其十九世朝广开土镜,平安好太王卒掠有辽东之地。

五世纪末时朝鲜三国时代的版图从高句丽好太王继位起,高句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根据好太王的儿子长寿王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记载,好太王在一次与扶余的战役中就攻克了扶余64个城池,1400个村庄。后来好太王兼并了北部的扶余国和靺鞨部落;在军事上对百济形成了绝对优势地位;并在新罗与百济,伽倻和倭的战争中迫使新罗屈服。

高句丽——隋唐时期的东北亚的“准”霸主

高句丽好太王

高句丽好太王时期,高句丽彻底击败慕容鲜卑,并两度击败日本,继而又征服了新罗和百济。占领了汉四郡,得到了其数代所梦寐以求的土地。

义熙九年(413年),高句丽长寿王登基。由于百济和新罗的对抗,427年,长寿王迁都到平壤以加强对百济和新罗的控制。长寿王延续了其父好太王的扩张政策。五世纪末,长寿王又吞并了一些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与北魏交锋;并保持了对新罗的控制。

到了杨坚建立隋朝的时候,高句丽已经完全建立了律令制国家,设立了百官与朝廷,土地面积和产出相当于好几个关中地区。

4、争霸东北亚

高句丽在六世纪达到鼎盛后,伴随着五百年的时间的扩张,高句丽甚至将大部分扶余人故地收入掌中。实际上高句丽已经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东北少数民族。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高句丽趁中原战乱之机,占领了现在今天朝鲜半岛北部,也就是当时的乐浪郡,以及现在辽宁半岛地区的辽东郡。与此同时,伴随着与被征服地区的居民相互影响,高句丽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游牧政权,而是一个集农耕和游牧文化二合一的二元国家。

这种二元的国家体制,为高句丽带来了巨大的军事优势,以原部族结构建立起的军事体制,让战时的高句丽几乎是以全民皆兵的方式投入战争,而且高句丽所拥有的城镇和来自中原的工匠,可以让高句丽军队,至少保持着优于周围游牧、渔猎民族和南部的三韩国家。因此根据现代韩国和中国历史学家的估计,高句丽在巅峰时代,可以依靠区区几百万人口,建立起一支最高可能达到六十万的兵力,同时高句丽还拥有不亚于中原的具装骑兵。

高句丽——隋唐时期的东北亚的“准”霸主

突厥骑兵

如此庞大的军事力量,加之占据的地理位置,可以轻易威胁到整个华北地区的位置,这些都足以让高句丽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而且,高句丽人,还有一个让中原王朝不得不除之而后快的原因,那就是高句丽本身的外交影响。作为东北亚地区的强权,高句丽在隋唐时代不仅和百济达成同盟,同时还对靺鞨、契丹等民族产生了极强的控制和影响。高句丽人对契丹和室韦人的影响,和突厥人形成了相互冲突的关系,但是高句丽却并没有因此和突厥人翻脸,甚至在隋代,高句丽还和突厥人达成了同盟,这也直接导致了隋炀帝对高句丽的战争。毕竟这两个政权一旦联手,那么整个中国北方就会连成一条漫长的敌对军事链。

高句丽——隋唐时期的东北亚的“准”霸主

高句丽具装骑兵

然而高句丽的外交却远没有止步于突厥。在中亚撒马尔罕发现的粟特壁画中,出现了一幅有趣的场景。这张壁画根据其中有关武则天和唐高宗的描写,可以推断修建时间应该是在永徽六年(655年),武则天册封皇后之后。在这副壁画中,最有意思的是也出现了高句丽使者的形象。在画着各国使者的使臣壁中,头戴羽冠的高句丽使者被画在了最右端,并且和突厥和吐蕃的使者做窃窃私语状。

高句丽——隋唐时期的东北亚的“准”霸主

敦煌壁画《出殡图》

敦煌壁画《出殡图》中,也出现了头戴羽冠的高句丽使者形象,可见撒马尔罕出现的高句丽使者,绝非个例,而极有可能背后有着高句丽长期外交活动的背景。

5、隋灭高句丽

高句丽二元的国家体制巨大优势,让隋文帝敏锐的察觉并感到剧烈的不安,开皇17年(597年)不仅仅是突厥再乱,隋朝与高句丽的关系也降至冰点,到了战争边缘。

隋文帝杨坚下诏切责高丽王,“明年,元率靺鞨之众万余骑寇辽西,营州总管韦冲击走之,高祖闻而大怒,命汉王谅为元帅,总水陆讨之”,高句丽与突厥同年与隋朝走向冲突,高句丽与隋的冲突当时东北亚局势的联动反应。隋文帝于开皇十八年(598年)征伐高句丽开启了此后数度东征之局,此外“开皇之末,国家殷盛,朝野皆以辽东为意”。而这却为后来隋炀帝倾天下之力来攻打高句丽埋下了伏笔。

文帝出兵三十万征伐高句丽,水路两边都遇到了极端恶劣的天气,除了风暴还有疾疫。虽说有运气差之外,更根本的原因是气候变化,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期的气候,要比现代湿润很多,夏秋季节降水丰富,特别是辽东半岛一带,雨季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形成了广阔的沼泽地。在古代交通条件落后的情况下,雨水过多甚至会影响一场战争的成败。

隋炀帝大业时,突厥已经臣服,隋朝国内经济达到了鼎盛,黄门侍郎裴矩奏告隋炀帝:“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本就腾出手来的隋炀帝听裴矩这么一说,便开始准备攻打高句丽。

大业七年(611年),高句丽王高元不遵籓礼,隋炀帝决定征讨高句丽。隋炀帝下诏,动员全国,天下兵马不论南北,集合于涿郡,起兵百万,由炀帝亲自指挥,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长达千余里,史云:“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隋炀帝声言“眷彼华壤,翦为夷类”,并指责高丽“兼契丹之党,虔刘海戍,习靺鞨之服,侵轶辽西”,浩浩荡荡的开往辽东。

大业九年(613年),炀帝第二次御驾亲征,亲统六十万军征辽东,但是国内杨玄感叛乱,隋军不得不班师回朝而平乱。

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第三次御驾亲征,高句丽这次是在有些吃不消了,虽然前两次炀帝亲征都没有什么战果,但高句丽的国力却因此消耗巨大,遂遣使请降,炀帝见挽回了些面子,加之国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遂班师回朝。在隋炀帝第三次征讨时,高句丽王表面上表示臣服,但是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还俘获大批隋人不放还,后世中原人到高句丽,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然而,高句丽还是没来朝觐,也拒绝放回俘虏的大批隋朝军民,并用隋军战士的尸骨筑城景观,来恐吓前来征伐的中原王朝。

隋炀帝征高句丽,结果高句丽还在,隋朝却大乱灭亡,北周留下的丰厚遗产被败坏殆尽,隋炀帝造成的大乱严重削弱了华夏,导致人口锐减到200余万户,还留下严重分裂内战,连吐谷浑都返回故地还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县却防御不了,而东突厥崛起达到“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极盛程度,突厥可汗将隋朝中原的部分地区纳入势力范围,突厥可汗还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取得中原,华夏面临被突厥灭亡的危险。隋炀帝征高句丽,结果华夏被大乱严重削弱,对华夏的破坏远大于对高句丽的破坏,对后世征高句丽反而有不利影响。

6、不为子孙忧

高句丽——隋唐时期的东北亚的“准”霸主

唐太宗 李世民

贞观末期,东突厥基本被消灭,四方夷狄挨个被打服,隋末的紧张局势终于安定了下来,腾出手来的唐太宗便开始着手收拾高句丽了。

贞观十七年,新罗遣使入唐,诉说百济对其的攻伐,以及与高句丽对唐图谋不轨,企图断唐朝的通路,太宗派司农丞相里玄奖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拒绝,太宗便决意征讨高句丽。

唐太宗曰:“辽东旧中国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师者四,丧律而还,杀中国良善不可胜数。今彼弑其主,恃险骄盈,朕长夜思之而辍寝。将为中国复子弟之仇,为高丽讨弑君之贼。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用将士之余力,平荡妖寇耳。然恐於后子孙或因士马强盛,必有奇决之士,劝其伐辽,兴师遐征,或起丧乱。及朕未老,欲自取之,亦不遗后人也。”

从唐太宗的这番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征讨高句丽的原因:

一、高句丽占有的辽东土地,本就是秦汉故土,现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

二、隋出师死伤颇重,为中国子弟复仇。

三,为后世子孙取,不为后世子孙忧。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继隋炀帝之后,再起辽东之役,十一月,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分道进击高丽。接着,唐太宗御驾自洛阳出发,加入进攻辽东的陆军。

张亮率水军渡海袭占卑沙城李绩军攻克辽东重镇辽东城,斩俘两万余人。

六月,唐军进至安市城(驻: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高丽北部耨萨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大军前来救援,被唐太宗击败,余众归降,高句丽举国震恐。

七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班师还朝,没有达到预期对高句丽灭国的战略目标。此次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攻占辽东等十城,获七万余户,斩杀高丽兵4万余人,唐军阵亡数千人,战马损失十之七八。由此可见,唐太宗对于高句丽的征讨虽然没有达到战略目标,却也取得了极大的战果。

太宗回朝后,群臣上奏,建议改用小股偏师袭扰,消耗其国力。唐太宗纳之。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太宗命牛进达和李绩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句丽,拔石城,高句丽王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谢罪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宗派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率3万大军乘楼船渡海,入鸭绿水,于泊灼城(今辽宁丹东东北)大败高丽军

高宗永徽六年(655年),高宗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兵击高句丽

高宗显庆三年(658年),程名振攻克高句丽赤烽镇(约在今辽宁海城境),斩首3000级

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唐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今辽宁辽阳附近华表山)大败高句丽军。

7、隋唐四帝共辉煌

终于到了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唐灭百济,剪除掉了高句丽的羽翼。

高句丽——隋唐时期的东北亚的“准”霸主

唐灭高句丽之战

龙朔三年,刘仁轨指挥唐军在白江口击败来援的日本军,焚烧日本船只四百艘,史载“烟炎灼天,海水皆赤,”通过此战,日本便义无反顾的走上了学习唐朝的路子。

而距离高句丽的彻底覆灭越来越近,公元666年,高宗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句丽。以后一年多时间,各战场捷报频传:李绩攻取高句丽军事重镇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并趁势将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

薛仁贵在金山击破高句丽大军,斩首5万余级,攻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泉男生军会师

李绩等攻占扶余城,斩俘万余人,扶余川中40余城亦望风归降,再战薛贺水斩俘3万余人,乘胜攻占大行城(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

到了668年春夏,各路唐军会师,推进至鸭绿江。高句丽发兵抵抗,唐军奋勇出击,大败高句丽军,追奔200余里,攻拔辱夷城(今朝鲜永柔境),高句丽其他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围平壤月余,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闭门拒守,并多次遣兵出战,皆败。

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李绩纵兵登城鼓噪,焚城四周,泉男建自刺,不死,遂擒之。高丽悉平,分其地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在平壤设安东都护府,由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领兵两万镇守。高句丽的贵族和约十万百姓被迁往中原,少部分留在辽东,一部分流入新罗。

至此,这个与中原王朝来回走了这么多回合的古国终于在隋唐巨大的军事打击下倒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一个国家若要持续强大鼎盛,要从爱惜民力,以人为本开始。

高句丽虽然灭亡,但通过它与中原王朝的历史。我们可以认识到三点比较有价值的东西:

第一,一个国家若要持续强大鼎盛,要从爱惜民力,以人为本开始。

第二,中国史观自唐以降,对于周边政治形态的认识有所缺乏,只有正确认识到这一点,才可以更好的体会到古代中国对外的战略理念和根本支撑。

第三,一个国家,只有拥有敏锐的战略目光,认识到外患所在,采取积极主动的战略应对措施,才可以维护国家安全,在竞争中掌握先机。

本文作者:我来读历史(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5944805412831757/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   西汉   朝鲜   东汉   朝鲜半岛   毌丘俭   太祖王   辽河   辽朝   新宾   辉发河   政治   高朱蒙   汉江   匈奴   汉光武帝   农业   好太王   西安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